播放地址

 剧照

浪荡儿1953 剧照 NO.1浪荡儿1953 剧照 NO.2浪荡儿1953 剧照 NO.3浪荡儿1953 剧照 NO.4浪荡儿1953 剧照 NO.5浪荡儿1953 剧照 NO.6浪荡儿1953 剧照 NO.13浪荡儿1953 剧照 NO.14浪荡儿1953 剧照 NO.15浪荡儿1953 剧照 NO.16浪荡儿1953 剧照 NO.17浪荡儿1953 剧照 NO.18浪荡儿1953 剧照 NO.19浪荡儿195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53

详细剧情

  影片的主人公是年近30岁的5位年轻人,他们终日游手好闲,热衷于恶作剧并沉溺于梦幻般不切实际的计划里。其中最年长的浮士德让最年少的摩拉德的妹妹桑德拉怀了孕,基于责任心及周围人的力劝而结了婚。浮士德在一家古董店工作,但因为恶习不改企图勾引店主的老婆而被解雇。一天,桑德拉得知浮士德带着一名舞娘到一家廉价的旅馆过夜,于是第二天她带着孩子离家出走;狼狈的浮士德第一次感到桑德拉的重要性。于是和她的兄弟四人拼命寻找桑德拉的下落,终于找到桑德拉的浮士德一边遭到父亲的痛斥;一边恳求桑德拉的原谅。见到二人重修旧好的摩拉德在次日清晨不辞而别,踏上了自己的旅程。

 长篇影评

 1 ) 【2022213浪荡儿】

8.4分 费里尼和戈达尔拍摄的电影有些许相似性,他们对于爱情的描写总是通过不断塑造角色的罪恶度,再通过另一个人的无私无谓的包容来展现。 只是戈达尔的展现,倾向于杀人放火,私奔远方,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结局往往也是如火焰般,把爱的痕迹烧的渣都不剩。 费里尼更着眼于现实,通过轻松喜悦的喜剧的壳,展现出角色骨子里的悲凉。他手中,角色的坏不至于触犯法规,更多是人性中的道德感缺失。 《浪荡儿》就把一个男性的谎言、重欲、欺骗、不负责刻画的入木三分。男主花心多情,女主是镇子上最美的人鱼小姐,可他仍然不满足。尽管在亲友的胁迫下娶了她,但遇到新鲜猎物,仍然不会错过,无论是马路上看到的,还是年纪大点的老板的爱人,别人的妻子,他通通不放过。对他来说,任何的社会约束对他都没有作用,更别说想拿孩子绑架他了。 而女主纯情的让人心疼,她下嫁给他,他是上门女婿,家人还帮他找工作。但他却是她的国王,他说什么信什么,一哄就好,只要他说爱她,她什么都愿意,什么都不介意,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吗?其实她是知道的,但是放不开,死循环。而他却从未珍惜过。 只是最后一次女主带孩子消失,男主原本约定和另一个妹子去旅行,突然就害怕了,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她的重要性,到处寻找她的身影,直到最后他们再次复合。 人性会因为某件事改变吗?不会的。这也是最后女主弟弟悟道了一切,决定离开镇子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个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虽然人生道路是漫长荒芜且虚空的,可如果我们能抓住点什么,慢慢的建立起自己的信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太多源于他者的欲望,造成灵魂的虚空,那晚年回顾起这趟人生之旅时大概会回味无穷吧。

 2 ) 笔记(2022.1.1):水的透明

我记得这个概念出现得突如其来,那是在看完薄弱而令人神往的《三女性》之后,沉思以不完美的形态达到几乎公认的完美的《穆赫兰道》之缺陷的时候。我想:林奇的电影离水太远了。甚至在一切当代电影中,除了极少的例外(《欢乐时光》:我总是要提到它),我都已经几乎感觉不到那种贯穿图像、文本和一切的水的气味,每个瞬间透明如一首勋伯格慢版。

在这部电影开头不久的海边(由神秘地说第一人称复数的画外音指导),我像看到《贪婪》中火车在远处开过的镜头时那样感到了至高的透明。但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不,它不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它讲几个人的故事,没有小津那么深远或奥特曼那么开放。精确、动人的大场面和外景有《甜蜜的生活》的前兆,美丽、适度的近距离表演和内景带着五十年代的故作矜持和当代插画家的敏锐。它根本上是一部情节剧(melodrama),也不乏几乎滥情的时刻。像其他费里尼电影一样,它没有闭合结构,这使我们幸福地永远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可以说这也放大了我们看到那几秒钟伟大的结尾镜头时难以言表的震撼,那些镜头,以及之前许许多多的细节,都表现出费里尼不像帕索里尼那样表达现实或人性自身的悲伤,也不像安东尼奥尼那样表达形而上的忧郁:他总是表达戏剧跨出文本那一刻极为深远的哀愁。

B+

 3 ) 费里尼的青葱岁月——《浪荡儿》

《浪荡儿》是费里尼执导的第三部影片,它和费里尼以前的影片《杂技之光》、《白酋长》都包含有自传因素。
  
一个小镇上,Moraldo(费里尼原型) 与其他同乡青年的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颓废生活,他们无所事事,思想贫乏,逃避工作,整天游乐泡妞。终于在一个清晨,Moraldo 决定告别这种生活,离乡远行——此时,小镇的人们还在沉睡······

混乱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暧昧的情感道德,《浪荡儿》已经具备了费里尼电影的典型风格。但本片却有费里尼电影罕见的纯净画面——如五个青年人一起去看海的那一段:在一个长镜头里,阴郁低沉的天空下,湿漉宽阔的海滩上,他们如同中了魔咒一般,不发一言,怔怔地注视着大海,仿佛暂时忘却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伤感、失意、悔恨、空虚······

与他后来的作品里赤裸裸的、不留情面的批判相比,本片中的费里尼是温和的,在表现这些人物的空虚感带有一种同情与宽容的心态。可能也是想到,这些人物也有当年自己的影子吧。

欢迎加入费德里克 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小组,参与更多相关讨论。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35/

 4 ) Moraldo


周末淘碟,一口气买下了好几位大师的作品,主要是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浪荡儿》是费里尼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一群小镇上游手好闲并没有出路的年轻人。我最在意的是,你总能在这群人中一眼就发现导演,那个最终离开并把一切讲述成故事的人。

有些人身上就是有什么东西,哪怕随波逐流也总显得异样,好像怀里总揣着光,好像是流落人间的凤凰,总有一天要远走高飞的。Moraldo一出场就被认出来了,这样的人总好像扛着什么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或许是自己放在自己肩上的使命。他仿佛在思考着,在谋划着,更多时候更清醒地迷茫着。他和其他人一起笑,一起闹,一起无所事事,但仿佛在那里又不在那里。

夜晚的街道上,荒废的城市,春风沉醉的晚上,他常常徘徊,常常和一个小铁道工闲聊,聊些简单的话,他却总像是有所希冀,有所说不出的堵塞。这样的人大概就像一个等待解答的问题。

就好像揣着一个重大的东西,而你知道这样的人必然能够且会做出决定。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决定。

那些说着要离开的人还是没有离开,而这个人总是眉头紧缩、不发一言,最多在伙伴们谈论米兰、巴西时不自觉地长大了嘴,露出向往的神情,随即欲言又止。但冥冥中你知道,他会有所不同。

有些像鸿鹄匿身于燕雀吧,但毕竟一切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远远地,他孤零零地站在站台上,汽笛声突然地从右边响起,他猛地转过头,望着缓缓驶近的火车,只是非如此不可。

小铁道工问他,你要走了吗,他点点头,说是的。你不喜欢这里吗,小铁道工问,火车驶离了,他看着远去的小铁道工,没有回答,熟睡中的人们在轰鸣声中远去,像在梦的小船里,摇橹漂去。故乡挽成一个发髻,盘在高高的月亮上头。








 5 ) 只谈三点

一、爱情、谎言
  电影在人物刻画上某种程度上和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形成了某种一致。他们是城市流浪汉,不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他们活的潇潇洒洒,见一个爱一个,对姑娘花言巧语,穷追猛打百般纠缠是惯用手段,一旦得手,又以很快向着另一个目标进发。爱情对于他们更像快餐,简单,粗暴,追求的是速率。
  浮士德因为桑德拉怀孕不得不走进了爱情的坟墓,他的悲伤来自受到了婚姻的制约,因此婚礼上强颜欢笑,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无助感。朋友却安慰他:“结婚是件迅速且无关痛痒的事。”这也为下面他即便背上了婚姻枷锁,也依然肆无忌惮的寻花问柳做铺垫。
  浮士德又是谎言的化身,他可以在电影院撇下桑德拉转而追求有妇之夫,在桑德拉一次次悲痛欲绝的哭泣声中用谎言又一次次将濒临破碎的婚姻挽回,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莫拉德的信任,甚至莫拉德还为他被神像店开除打抱不平,甘愿和他偷窃。
   剧作家同样渴望爱情,他在寂寞的夜晚敲开邻家女孩的窗,却在纵情狂欢的时刻搂着另一个女孩并且大言不惭的继续编制自己的谎言。
  
二、理想的对立面不是现实
   电影一开始,浮士德怂恿莫拉德跟他一起逃跑,他用去大城市闯荡一番诱惑他的同伴,这也许就是这引发了莫拉德出走的原因。浮士德也许有抱负,但显然他不是一个愿意付出的人,好吃懒做是他以及同伴的共有的特征,理想永远如同乌托邦那样遥不可及,也真实反映了意大利社会年青一代当时的精神状态。
   剧作家结识姑娘需要别人介绍,甚至标榜自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直到结识了有名演员,他以为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于是他倾吐心扉,甚至不惜一切展示自己的才华,他要离开,他要成名,可天性的懦弱和自卑让他依然在这个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挣扎过活。
  影片中多次出现,几个年轻人街上提瓶子,搭讪,在海边看人钓鱼,他们荒废时光,没有方向,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我们还有什么事可做,除了回家,无事可做,跟往常一样。“

三、男人和女人
   影片表面上展现的依然是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结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独断专行的父亲,随意玩弄女性的年轻男子,家庭中女性的刻画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更多的展现给我们是老一代男性身上一种责任感,年轻一代身上更多的是向往自由和对新世界的探索欲。
  影片中的女性的典型代表便是桑德拉,她对爱情忠贞,即便丈夫多次背叛也依然不离不弃,甚至不计较丈夫的无能。神像店老板娘是典型的被伦理道德束缚的女人,她喝醉酒挑逗了浮士德,但她不敢冲破枷锁,她依然糊涂的活着,活在牢笼里。影片多次刻画了阿尔贝托哭泣的母亲,这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软弱的代表。而影片中出现两位独立女性也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位是影院中的女人,她借点烟勾引了浮士德,但她又以”下一次见面“将浮士德玩弄于鼓掌。阿尔贝托的妹妹为了爱情出走,这是影片中唯一真正意义走出去的女性。

 6 ) 年轻是种只有时间才能治愈的病

对于这部费里尼的早期作品,相比后期的很多,更喜欢这种新现实主义的表达。有严肃有戏谑有眼泪有调皮而一切都真实。
跟我身边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的生活现状太相似了,有一堆的不满,有改变的想法但却无力无勇气,时间在牢骚中蹉跎,到最后被时间打倒然后认输。

 短评

五个年轻人在小镇子里虚度时光,期待来到大城市。侯孝贤老实交待吧,《风柜来的人》抄了这部片多少东西。

6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力荐

费里尼影展重看@影城;2020-8-2三刷@世纪影城,仍被感动,本届上影节完美收官。早期现实主义风味浓郁;体量不大的小镇青年往事,群像精彩,五人分别指代费费本人性格中的一面,且这些形象亦可在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澎拜苍绿又骇人的大海,如大草原般滚动,海面上厚重的云块向陆地奔腾而去。”(摘自费里尼自传)里米尼阴郁的海面,荡漾着小镇浪荡儿们一个又一个寻常的漫游夜晚。五人面海一幕经典,侯孝贤《风柜来的人》有致敬。旁白可代入费里尼,但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刻意的间离并没有成功阻止观众将摩拉德等同于其本人,当他伫立月台,我们都知道这正是后来一系列盛名大片的前奏序曲。总有人会离开,我们永远在离开,火车驶过安睡的人们梦乡。小号响起,费德里科,天使在报喜!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青春在狂欢中落幕,生活在告别后上路。镜头瞄准几个已不年轻的青年,拍出了最好的青春片。从街道挽臂高歌,到海边各怀迷茫,到一人独自离去,所有的伤怀和感动都在这个完美的结尾里。最后一镜莫拉德眼中是和他一起度过深夜的小圭多的身影,去往罗马的费里尼有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里米尼。|莫拉德在火车上说再见时,是费里尼本人配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K411J7JG|一度想到《风柜来的人》

8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1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可能是最可爱的费里尼了吧,喜欢他早期的轻盈幽默,人物的肢体表达还带着点默片的感觉,五位一体的自传也有点神奇,更神奇的是结尾,是我心中最美的结尾之一了。这一部已经有费里尼后来作品的所有主题了:boredom -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more;画面可以总结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全是人;傻白甜女主;封闭空间体系里的游荡,带点虚实结合,海作为出口;自由的镜头运动,片段化的线性叙事;以及还是要有爱啊…PS. 喜欢那个在车站工作的孩子(怎么感觉也是费里尼自己,真是自传狂魔…

14分钟前
  • 推荐

这个故事换个背景换个地点和时间也都成立,甚至连剧本都不用改。那些街道和房屋总是让我想起维斯康蒂白夜里的场景,难道是在一个地方拍的?莫拉多一定是基友...

15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我們都說著要離開,到外面的天地,有著一番大的作為,然而我們也只是這樣說說,依舊庸碌地縱情,揮霍著可怕的熱情,幻想著可能的功名,於是日子就這樣緩緩卻又飛快地滑過,我們依舊無事可做,蹉跎的歲月是荒涼的歌吟,咿咿呀呀唱不成調子,歡快也罷,哀戚也罷,等到我們真的離開時,卻已蒼老到無法遠行

17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里米尼來的人,他有的夢想其實衹是夢而已。但他最終要離開,把夢閹割在“甜蜜的生活”中。告別前,就讓這些浪蕩兒們,在山西他們叫小武,在臺灣他們叫風櫃來的人,在日本他們叫新志,在紐約他們叫Johnny boy,讓他們自己的感官充分享受撲面而來的一切,忘記自己這樣下去,是荒誕而無力的。”

19分钟前
  • 子弹
  • 力荐

讲述一堆琐碎一地鸡毛,最后只是为了要让一个人离开。总显得萧条的海边小城,黑夜睡不着的莫拉德,结尾道别又是拍得特别好。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费里尼第3作,获威尼斯银狮奖。1.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好故事,一出经典的反讽教育剧——花心浪荡儿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一篇挣扎与逃离的寓言。2.群像塑造生动鲜活,摄影趋于中间调。3.始终念叨着出走的人还是留下来了,一向沉默不语的人终于选择了离开。4.豹尾:火车挥别接抽离四人卧室的想象。(9.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费里尼极善于在最粗俗的地方煽情,《浪荡儿》的喜剧性正来自于二者之间的冲突:明明他的主角们都表现得像个混蛋,拍摄方法却是抒情的。费里尼对此的态度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他显然在嘲笑这些老男孩,却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批判他们。影片的这个省城正如这些没长大的青年一样,一日一日都是故态复萌。而在富有感染力的结尾里,可被认为是费里尼视点的最有道德感的那一位离开了小城,但象征乐天生活努力工作的小朋友却留在了站台上,而这两者都是他的代表,他与这些人也保持着欲拒还迎的态度。

3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尽管会一起看海和高歌,但却是满眼的荒芜和颓败,落寞和空虚。清晨坐上火车,离开仍在沉睡的昨日生活。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自传性质的作品,将自己一分为五,面面俱到。迷茫的青年,也许正是需要一列的火车,驱使自己前进。这部作品费里尼终于显现出了大导的操控力,伏笔与细节处理得到位。

3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在孤独边缘的海边小城,他们在一切破败中狂欢,转眼已不是少年。 阿尔贝托不得不留下照顾母亲;莱奥波尔多抱怨无人理解他的艺术却没有勇气走出去;浮士德浪子回头、成家立业,再也出不去了。他们都在讨论着离开,可只有爱看闪电的莫拉德向着星辰头也不回的走了——正如离开里米尼的费里尼本人。

4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意大利小镇青年的群像生活,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度日,有点像日本的那部《一无是处》,但是结尾的处理有点好莱坞化了。【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重看一过,赞叹不已。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了后面的美国往事、盗亦有道等诸多经典。有人物,有故事,有虚实,有手段。端的经典!赞曰:想要离开,想要存在。庸俗生活,诗意无限。

48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不急不躁,小镇生活。人人都认识,一切都按部就班,结婚对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好朋友的妹妹,从此要结束浪荡生活,开始养家养娃,但是躁动的心真是一刻都不停。Fausto前面意气风发花言巧语到处撩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帅,觉得油,反而最后灰头土脸火急火燎的时候才觉得有魅力。Moraldo是神秘沉默寡言的那个,他不用说啥,往那一站,微微一笑,自然就有想跟他走的。冬天夜里三点跟站台员看星星,这位确实不一样,最后他独自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沉闷一成不变的小镇。不知道去哪里,路上再想吧。话说Sandra的家庭情况明显比Fausto家里好很多啊,这妹子真是一往情深,最后有些男的打一顿还是挺管用的,姑娘你千万不要留情。

50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费里尼成名作。“五个流氓”,意大利外省青年人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意义的焦虑(《立春》),费里尼有意地避开家乡里米尼来拍摄这部“多重意义上的自传电影”,在新现实主义末期继承(生活流叙事)并超越了新现实主义而进入他的作者和大师事业(心理新现实主义?)。影片结尾甚是华丽。

5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外表嬉笑怒骂,内心空虚寂寥,费里尼已经在拍小丑了,同时又是自我的投射,他将自己的性格特质拆分纯化,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那五个角色,而叙述者从在场到缺席,成为对过去自我的一次召询。

56分钟前
  • 🌵🌵
  • 推荐

可能我内心里最排斥的就是虚无主义吧,但却又碰上了浪荡的浮士德这么一个虚无的角色。电影大部分时间呈现的都是他的故事,寻欢作乐,把自己漂亮的甜姐肚子给搞大了,被迫无奈结婚,还去钓已婚少妇。这种满脑子娘们儿的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无情的社会已经听了一万遍,我就知道,他最后会把自己的情绪整的很惨。片中最喜欢的角色是戴眼镜的小哥,有理想,有情怀。见到老艺术家哪怕在凛冽的寒风下,也要追着他,跟上他的步伐。而他的兄弟只会嫌老艺术家丑陋,找舞台上表演的性感骚货玩玩。那个场景里,费里尼用漂亮的镜头运动,以及恰到的场景设计歌颂有梦的人。可能对我来说,不是有爱的人最可爱,或许是有梦的人最可爱吧,因为当爱已经虚无到不像话的时候,那就不是爱了。结局很多人会很喜欢,但“断舍离”只是存在主义幸福的第一步。

59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