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仙境

爱情片美国2012

主演:本·阿弗莱克,欧嘉·柯瑞兰寇,瑞秋·麦克亚当斯,哈维尔·巴登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剧照

通往仙境 剧照 NO.1通往仙境 剧照 NO.2通往仙境 剧照 NO.3通往仙境 剧照 NO.4通往仙境 剧照 NO.5通往仙境 剧照 NO.6通往仙境 剧照 NO.13通往仙境 剧照 NO.14通往仙境 剧照 NO.15通往仙境 剧照 NO.16通往仙境 剧照 NO.17通往仙境 剧照 NO.18通往仙境 剧照 NO.19通往仙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5:57

详细剧情

  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  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福生活着,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她的女儿已渐渐把他当成父亲。不过很快,女儿厌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而法国女人的签证也过期了,母女两人只能回巴黎。牧师(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宣扬着上帝与爱。  美国,美国男人和青梅竹马的美国女人(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意外重逢,重燃爱火。  巴黎,女儿跟她的父亲住在了一起,法国女人找不到工作,开始厌倦巴黎,于是收拾行李来到美国,找到美国男人,准备跟他结婚。  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长篇影评

 1 ) 不再新鲜的音响散文诗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2 ) 有水有阳光有生命

画面很美,各种空镜跟长镜头看得蛮享受的,但片长那么长,剧情凌乱破碎特别枯燥,冲着空镜我肯定撑不下来,男女主角的颜值还不错,顶住了大部分想关掉的冲动。 法国女人未成年便结婚,女儿已经十岁但老公爱上别的女人远离了她。 美国男人与法国女人相恋并承诺会与她结婚帮她拿到绿卡。 法国女人的女儿受不了孤独的美国生活要求妈妈回法国;因为美国男人的不挽留法国女人回到法国;女儿也不喜欢与妈妈生活了选择跟爸爸生活,而法国女人因为厌倦了故土也找不到工作所以回到美国找美国男人。 美国男人在法国女人回国的时候重遇青梅竹马,干柴烈火彼此慰藉你侬我侬,但法女杀回美国所以分手了。 美男跟法女结了婚,常见的婚后不和谐,婚后孤独寂寞的法女出轨,美男最后还是原谅了她,法女生了病,美男选择跟她一起面对度过难关。 为什么一定要流水的打出剧情,因为剪辑真的太乱了! 相恋时甜如蜜,哪怕错的时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携手到老,忍让与时间跟缘分占比很大。 至于神父这条线,神父爱世人,但神父付出的爱很多,所以心里留给自己的就少,神父无法如普通人般掩饰自己,一直在聆听自己,神父是孤独寂寞的。 说真的,我俗我看不懂这部电影,喜欢影片里静静流淌的水,特别有张力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也喜欢各种阳光打在地上、男女主角脸上时的感觉,特别美。

 3 ) 准确、慈悲、干净、感性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准确的电影了,太美了,而且不是为了那种自得抒情的唯美而美,而是为了确无依归的艰深思考而美,为了跟随人的内心对信仰、爱情、自由的真实犹疑和敏感渴望而美,也为了语言的绝对感性之美。爱是什么,爱往何方,为何要爱,如何在爱的过程、信的过程、真的过程之中体验慈悲、宽恕和自由,如何从日常风物的记忆中体会灵魂、提炼语言,这些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经由思想的音乐与情感的风景准确诠释,仿佛旅途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精彩折射,令人回味无穷。

欧洲、美国、吉普赛,几种空间感、文化感和人物身份的速写描绘无比准确,几乎把握了每个地方的精髓,相恋、相思、束缚、逃离、珍惜与重逢,与主题里修士思考的人之爱与圣之爱的对应默默交叉,贯穿在环境污染的主题、生老病死的主题、小镇没落的主题之间,使得影像信息的弦外之音饱满,让人诠释之词顿嫌多余。由衷佩服导演冷静到极致而绝对真诚的捕捉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绝不多余,每个场景声音的精妙选择完全是最精炼而无法复制的,让一切描述人间男女的俗套黯然失色。仿佛高妙温柔的行书,起承转合已默契无痕。

由衷佩服,悲凉之处亦随之落泪。令人感动的杰出大作。大约4年前我还不能看懂这种电影的妙处,现在才逐渐感受到了。就在每一个细节,细节,节奏,细节之中,仿佛自己也曾体会过的一次次微妙的念起念落、往返挣扎直至最后的欣然坦然。女主角不断伸出的双手,不断的回头,不断的旋转,悲喜、跳跃、欢笑、恐慌等等情绪如同舞蹈般真实表达于一个个蕴藏丰富感官的细节之中,令本片的灵魂流淌如斯,也如同人类的灵魂层涌如斯。作为其他主角的各种风景,人物,也都各有妙处,例如阳光干净闪耀得让病人无法直视、让修士隔窗聆听、让女人和孩子反复追寻,秋天草场的气味似乎清晰可闻,树林湿漉漉的,而城堡则在一片雾蒙蒙的灰色中,无一不生动,无一不灵活。

修士家里窗户上、天花板上,有很多小飞虫,该让他们入室扑火,还是飞出窗外?是眼不见为净,还是心不想为安?这种种细节,回想起来,还想再看一遍,为他们写出更多情节。象征的元素很多,若功利起来,就是写多少论文也是够的,但这样写,就又是用笨重的旧语法去套新的诗歌,又有些暴殄天物、不合时宜了。草写两句,算是笔记吧。

 4 ) 凡人之爱与上帝之爱

        泰伦斯·马利克自2011年凭借《生命之树》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后,拍片变得惊人的迅速——相对于他以前四十年只拍了五部电影的速度而言。1978年到1998年,由于《天堂之日》的票房惨败,二十年间他陷入了无片可拍的境地。显然金棕榈重拾了投资商对他的信心,《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刚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另一部新片《圣杯骑士》(Knight of Cups)又要在今年下半年上映了。
        之前有关他现场拍摄速度极慢的传言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大站得住脚。他的拍摄进度并不慢,只要找对了光线和角度(就像《天堂之日》里那样,他只在黄昏的光线下拍摄,使得影片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光芒之中,但每天的拍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预算超支),他可以很快地把一个镜头搞定。他真正慢的是剪辑,从现成的几部影片来看,已经不难看出它们剪辑的难度——好莱坞熟练工也能生产的“零度剪辑”无影无踪、甚至衔接前后镜头的空间与时间逻辑也变得可有可无,大多数镜头安排都根据人物的情绪走向或者音乐,这种剪辑需要的想象力无疑是惊人的,传统的剪辑就像是按部就班的打毛衣,而泰伦斯·马利克把一团毛线凑成各种奇怪的纹样。
        《通往仙境》保留了他电影的全部特征,但更纯粹。《生命之树》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个故事,《通往仙境》里只剩下“爱情”这种情绪了。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法国女人从热恋到同居、再到相互厌恶以至分手(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其中具体过程影片并没有交代、也不打算交代)。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任何一个人也会觉得它俗套无聊的故事,马利克要提取的,恰恰就是其中最普遍、最俗套的部分。
        自1998年回归影坛以来,他所有的电影都充满了画外旁白,有时候,旁白是带着叙事性的(像在《新世界》里那样);有时候则提示着影片的画面;但是在最近的《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里,旁白愈来愈像是导演喃喃自语,观众很难把它们和同时出现的电影画面做精准的对接——这无疑是对观众的重大冒犯——他的每部电影都有大量宣称自己没看懂的观众。
        《通往仙境》同样也拥有这样的观众,网友们批评它是马利克最新的“装逼”作品。但是刚刚去世的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为什么一部电影非得自圆其说?为什么每一个动机都要向人阐明?难道许许多多的电影不都是从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故事改头换面得来的吗?”这是他生前最后一篇影评,在遗言式的诘问里,重病在身的伊伯特并不打算向那些“看不懂”的观众们妥协。
        这部毫无逻辑可言的《通往仙境》并不是讲一个爱情故事、而单单只讲述“爱”。由哈维尔·巴登扮演的神父在布道时说:“有两种爱,一种像是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另一种则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前一种是凡人之爱,后一种是上帝之爱。”我们所体验到的凡人之爱,难道需要自圆其说吗?难道它不正是像影片中那些迎着夕阳的逆光镜头一样,不知所起,却美得令人窒息?
        难得泰伦斯·马利克还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眼睛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搜寻那些美丽的瞬间的。我们通过斯坦尼康系统分享了他的搜寻。自从斯坦尼康手持摄像系统普及以来,他便成为了它最忠实的用户,《通往仙境》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由斯坦尼康完成,目光平滑地移动、过肩式的穿越、弧形的摄影机运动,无一不提示了摄影机主体的存在,这个主体叠加着导演的视角、又通过银幕揉合了观众的愿景,使观看这部影片成为一场盛大的视觉之旅。这个旅程比起好莱坞的视效大片来更加惊心动魄、更加过目不忘。
        甚至比起前作《生命之树》,它显得更加圆融可爱。《生命之树》中一段18分钟的宇宙演化史让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复杂难辨,然而除了这一段的其它部分,难道不是和《通往仙境》很像吗?一个家庭的生住异灭、一段爱情的成住坏空;一样的街景、一样的宗教暗示。《通往仙境》只是把宗教的元素削弱了,它只掌管爱情,随起随灭的爱情。
        泰伦斯·马利克的电影中宗教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元素,他本人也有着浓重的基督教情结,可能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祖上本是中东地区的亚述人,亚述人是中东不多的基督教民族之一,人口也不多,19世纪之前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和伊拉克。19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大肆迫害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形成了亚述人移民美国的浪潮。马利克的祖父就是那时移民到美国的。作为曾经的受宗教迫害的民族,信仰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不知道现在这样快的拍片节奏对马利克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他的电影并不以故事取胜,而他那些华丽的逆光移动镜头也终会有黔驴技穷的一天,尽管目前看来它们还是那样新鲜、那样深情。马利克当然是有改变的,这次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女性,女性的肢体在电影中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本·阿弗莱克却是个面目模糊、四肢迟钝的形象。这和以前的电影中鲜明的男性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是导演有意为之,那我们应该希望下次他的摄影机能找到更美的风景和肢体。

 5 ) 评论通往仙境 :温柔的爆发与灰烬

温柔的爆发与灰烬(Between avalanche and ashes of tenderness)- 评To the wonder

前奏

(Tchaikovsky, 季节,op. 37b)
http://music.baidu.com/song/22854574#b252cd061fd5cf481607d0479c7755b2

美国影评家Roger Ebert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影评是关于他钟爱的马里克(Malick)的去年的电影,To the wonder (致神奇or 通往仙境)。影片的 ”晦涩抽象” 不同于马里克的上一部的The Tree of life里的宇宙论般的宏辩与冥想, 而是应和了生命与爱情本身的难以捕捉却又泉涌不息(”elusive and effervescent”). 几个重要的主题,爱,拯救,背叛,宽容,隔阂,逃避,信仰与怀疑,在自然时空的变化与季节交错中展开;各种音乐(共31个曲目!)从巴赫到Arvo Paert, 不同的语言(法英意西,考虑到导演的海德格尔哲学背景,很遗憾没有德语) 和表现力极强的镜头,编织成了一组影像与声音、面容与呢喃、情感命运(的聚散离合)与自然元素(水,光,风,野草,土地)相互渗透的交响诗。请随着几个主题音乐片段来一起进入马里克精心搭造的八宝楼台。

1: 爱作为拯救?!
http://music.baidu.com/song/12512880
( 瓦格纳 Parsifal, Prelude to Act 1.)
“爱高于精神”, 谢林那里的爱作为原则和元素是用来反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但还是与基督教神性的爱相关的。同样,影片里的的爱(the Wonder of love)从一开始就与拯救连在一起。那位法国女子marina仿佛已经对爱情与生命不抱有奢望了, 却在巴黎遇到了美国人neil, 让她重新轻快地飞翔起来。 在圣洁光芒的穿透下,俩人的手触摸融化,“合二为一” un, deux, un. 镜头转到诺曼底的St. Michel山上的城堡,两人拾阶而上,仿佛”走入神奇” (we climbed the steps to the Wonder). 同时,主题音乐之一,瓦格纳的parsifal的第一幕序曲也适时地响起,是高昂而给予希望的Dur大调版本,不是后来marina在motel偷情时所用的悲伤的Moll小调版本。在城堡里两人的目光与身体在追逐中相遇,在犹豫中躲避,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幸福中。镜头对神情姿态的敏感好像是法国导演拍摄的。然而neil的沉默寡言与忧郁(整片的旁白多是法语,有些句子在字幕中导演有意没有翻译)与marina的写在脸上的幸福所形成的对照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从阴郁沉重的欧洲来到阳光明媚简单干净的oklahoma草原上的小镇,柴可夫斯基的“seasons” 提醒着我们主題开始变奏。在恋爱初期的“温柔的雪崩,avalanche of tenderness”后,marina在广远生疏的自然天地间开始在困惑中扩展了爱的涵义:“what is this love that loves us, comes from nowhere or from all around?” 爱爱着我们,无从中来却又无处不在。接应这个主题,神父bardem的出场如同在007天幕危机(sky fall)一样, 未见其人,在教堂布道的声音已先传来:人性的爱不过是容易干涸的溪水,而神性的爱如同地下涌动不息的泉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神父本人已经无法体验和看到无处不在的基督的爱了,他内心已变得冰冷坚硬疏离。
他在向marina, neil大讲基督徒应勇于担当婚姻的责任与风险时,marina眼里的世界已经变成了火苗燃烧后的灰烬了。冬天的河水终结了这一轮情感的轮回,neil的年少时的女友jane出场,不再是法国女友那般细腻、风情与魅惑,但同样的是无法再承受命运与爱情打击的脆弱而带着一丝忧伤的美丽。

2:忧郁的“面纱”(the veil of melancholy)

(Henryk Gorecki - III Lento: Cantabile semplice (Symphony No. 3). Sorrowful Songs)
http://music.baidu.com/search?key=Henryk+Gorecki+-+III+Lento%3A+Cantabile+semplice+%28Symphony+No.+3%29

在农场的旷野上工作的jane虽经历了离婚与丧女的痛苦却仍相信婚姻并為此禱告,而neil 已没有信仰了,这段感情也是无疾而终。而回到巴黎的marina却已经无法适从,只能又回到美国。所以无论是随着jane的金发一起被风吹动的野草,还是巴黎阴冷的街头,忧郁悲伤的底色都是挥之不去。甚至神父冠冕堂皇的布道时的腔调也有着一丝的忧伤的,与救赎的爱形成对位(contrapoint)。关于爱,忧郁,自然,拯救的关系, 好像马里克熟读过谢林的论自由似的。之后,marina与neil重归于好,结婚后却爆发新的矛盾,外遇,背叛,原谅,到离婚的波折,是世俗爱情应有的程序。相比之下,神父的“you shall love”的爱的责任说则具有讽刺意味。有趣的是marina在偷情后在阳光下伸出的一只手已不再像前面两只合二为一的手那样透明了,而同時parsifal拯救的主题在mur小调中显得那麼惆怅而无力。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Theophrast曾为忧郁正名,认为忧郁是神圣的疯狂(divine mania)所不可或缺的,故大多数哲学家,诗人,艺术家都是忧郁症者(Melancholiker). 那么爱(eros)作为神圣的迷狂的主要形式之一,自然也含有这层忧郁的底色。德语常用schwermut(沉重)与悲伤(trauigkeit)来翻译解释melancholy, 倒是恰如其分。

3:自然与柔和

肖斯塔科维奇,Piano Concerto No. 2, II, in F Major, Op. 102, andante
http://music.baidu.com/song/54265830#c45596064b78c464094446f8da16ec98

一个流浪汉在教堂里告诉神父,从窗户射进来的自然光也是神圣的光,而神父则告诉我们神在我们内心,基督的爱是无处不在。但他却经常把自己关在封闭的房间里,苦于无法找到开启神性的爱的门径而心灵日趋干涸。或许爱除了向上的拯救的维度,还可以向着自然的维度打开。这样,自然的忧伤的面纱就不再期待着神性或人性的拯救,而是为爱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根基和背景(ground and back-ground)乃至隐秘的源泉。而爱因为有了自然性和元素性,则大于我们,像光,水,和草地上的风, 包围着我们却又不是高高在上地允诺救赎。
影片结尾,marina在草地上漫步,亲吻着湿漉漉的树枝,说出,感谢爱着我们的爱(the love that loves us, merci). 这时从地平线划过一道金光,打在她的脸上。

或许在温柔的爆发与爱的幻灭后的灰烬之间有着开放的中间地带,在其中我们可以柔和地“接纳和给出”(empfangend und reichend, “荷尔德林的土地与天空”- 海德格尔)。如同影片开始正在解冻的海滩,被漫起的海水渗透覆盖,而主人公嬉戏的脚步在上面留下踪迹,而后被潮水无声的抹去。或许爱的本质不在于激情的爆发或神性的拯救, 而是更多意味着在温和明朗的爱意的元素(element)里,追逐与躲闪,接纳与给予的游戏。

相关资料: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to-the-wonder-2013
http://www.imdb.com/title/tt1595656/soundtrack




 6 ) 通往仙境

《通往仙境》是泰伦·马力克继《生命之树》后又一力作。

通篇玩的是摄影炫技,的确令人眼花缭乱,故事是其次。从浪漫之都巴黎到美国荒僻之地,爱情与生活的矛盾,不可逆转,远比激情和想象来得令人难以安生。

触及不可多得的还有牧师,肝肠寸断而了无结果。有点狗儿闻到香味却只能守候。

如果你是一个摄影师,这是必杀技,即通往摄影仙境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还能闻到荒原浓浓的野香味,足以聊慰平生的某种低落情绪,堪称疏通咽喉的汤药水。

法国女导演帕斯卡尔·费兰的《养鸟人》(又译《鸟瞰人生》2014),让美国商人盖瑞和巴黎酒店女工奥黛丽,在希尔顿酒店发生命运相交的心力交瘁事件。

成功的商人与日劳心拙的女人,在同一家酒店完成不同的角色,却与常模背道而驰。都厌倦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讨厌一切,却向往简单、轻松又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人相继付诸行动。盖瑞从此耽留在酒店,准备去比利牛斯山远足。而奥黛丽变成了一只可以到处探望飞翔的麻雀,最终与下楼的盖瑞撞见。

殊途同归,抑或从此岔开,都不重要。问题是现代都市病无孔不入,非要等到病入膏肓后方幡然醒悟,恐为时已晚。恰本片于幽默光影中,狗血的调侃了现代年轻人并未张扬的歇斯底里,可谓有趣之极而乐意回味。

2014.9.27

 短评

Rachel McAdams 把同一人物演了數十小時的footage也只有這樣造作的表現... sosad.

3分钟前
  • Ck
  • 还行

把小情小爱拍成大MV,还是烧投资人的钱。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整个片子的呓语部分都属于Olga一人,包括牧师。小本对Olga的态度就是“我的宝贝、欲望与希望”,而Olga不希望被束缚(床、钢琴、栅栏),向往自由(田野、浅滩、骏马、大雁)。第一次离开小本后,她想象了瑞秋的第三者故事(牦牛)。第二次再次失望,通过神性理解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回头,小岛是心之初

7分钟前
  • 半弦月
  • 力荐

看个11分钟的MTV或许能够让观众通往仙境,看这加长十倍版是让观众深陷地狱去体验宗教内涵。

10分钟前
  • Carf
  • 较差

摄影和剪辑都很出彩,作为电影这就够了。观众的落差在于,表演的支离和故事的破碎,这些其实不重要。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任何诗意的情怀都包裹不住永恒的悲伤,诗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诗电影21世纪最好的杰作,2016年年度十佳入选。

15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想拍婚纱写真的同学请联系特伦斯·马利克

18分钟前
  • 张小强
  • 很差

到了后半段神父那段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了,依旧很马力克但真的不如生命之树...小本真无愧男主称号,加起来有十句台词呢!囧

2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如果你看懂了,会觉得很美。导演并没有在Story Telling,而是在Story Felling。

22分钟前
  • 星澄
  • 推荐

我所掌握的词汇,没有一个足以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美妙与睿智,仿佛他就是神明,正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诉说着世俗的情感以及人们内心的彷徨。本片和《新世界》以及《生命之树》一样,每一秒都是精雕细琢,浑然天成,绝对是最完美的艺术品!

2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110多分钟看得我坐立难安,摄影风格延续生命之树,但只是徒有其表,我原以为导演上部片已经笃定对上帝的信仰,在那之后,其实还有什么可拍呢???唯一亮点是哈维尔巴登大叔,这是他唯一一部看上去不像个种马的片。

28分钟前
  • 663Ö_Ö
  • 还行

呃,主要就是一个女人穿着各种裙子在各种地方跳来跳去,而小本的表情似乎一直在说:“我操!我在干嘛?我在干嘛?我他妈的到底在干嘛?"

31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80%時間我看著一個女人又轉又跳,20%時間我在看錶。

36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爱恨一念间啊。泰伦斯·马力克越来越执着于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了,好像配乐的影像诗。演员少对白,多是耳语式的喃喃自语,更增添电影的主观情绪。倒很适合这种主题,只是太挑观众了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电影应如是!

4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45分钟前
  • icebloom
  • 还行

摄影和剪辑以及配乐都极其优秀,我很喜欢,但是对泰伦斯来说,用的过于滥了

46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此片加深了我对马力克的偏见。空洞与挥霍美比自恋更差劲。这种片看十分钟与看一百分钟是一样的。

48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想了想还是给5星。电影真的可以去掉具象narrative而直接关注情绪、atmosphere和spirit嘛?所谓诗人电影…比如,相对于为什么人会绝望,我会更关注人如何面对绝望。马力克的这几部作品都在尝试这种我认为极为革命性的片子。为了这份对“新意”的执着也要满星啊,更何况片子本身好美!完全没有拖沓感。

50分钟前
  • 力荐

觉得动人,心碎,有机会希望看大银幕。

54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