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洲2012

爱情片大陆2012

主演:李强,尹雅宁,吴冰滨,余宣

导演:陈卓

播放地址

 剧照

杨梅洲2012 剧照 NO.1杨梅洲2012 剧照 NO.2杨梅洲2012 剧照 NO.3杨梅洲2012 剧照 NO.4杨梅洲2012 剧照 NO.5杨梅洲2012 剧照 NO.6杨梅洲2012 剧照 NO.13杨梅洲2012 剧照 NO.14杨梅洲2012 剧照 NO.15杨梅洲2012 剧照 NO.16杨梅洲2012 剧照 NO.17杨梅洲2012 剧照 NO.18杨梅洲2012 剧照 NO.19杨梅洲201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5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湖南某临江小城。生性倔犟的小静(尹雅宁 饰)自幼聋哑,早年父母离异,如今的她跟着外公和舅舅(余宣 饰)一起生活。常年的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异化了她的性格,小静逐渐变得令人难以琢磨,使她滑向了伦理道德的边界。酒吧歌手小梅(吴冰滨 饰)狂放不羁,在与母亲大吵一架后流落街头不再回家,但残酷的现实令这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深感迷茫,她不知如何走下去,只靠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内心支撑苦苦挣扎,她不知道哪里才是温暖的归巢。警官张昊阳(李强 饰)自觉生不逢时,他已鰥居多年,与前妻离婚后一心再想找个女人,却总碰不上合适的,他想再要个儿子,尽管他曾有过一个聋哑的女儿......  本片获得2012年,第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最佳影片“火鸟大奖”  2012年,第十届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奖。

 长篇影评

 1 ) 先活后生

今天下午看了两部影片《杨梅洲》和《光棍儿》 两者截然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真实性太强 并且导演都用了非专业的演员来演出 他们真是块璞玉 还好我有幸得之欣赏 还有就是两部影片的导演也都非专业 郝杰是河北大学毕业 他只是单纯地想要拍拍自己的家乡 所以他的影片纪实性更浓 陈卓是央美的教授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影片艺术性更强
《杨梅洲》是部令人瞠目的电影 电影表达的主题和方式太过沉重 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可我却耐心的看完了 也没有稍许不适 电影刚开始 导演平行叙述两个女孩 一个沉默寂静一个堕混乱落 对比鲜明强烈 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 穿起了两个女孩 一个是情人一个是女儿(这跟《光棍儿》截然相反)这样一穿使故事变得太过残酷了 残酷到我不想相信甚至不想称之为生活 导演又残忍的揭了一个伏笔 小静是聋哑人 这就注定了她和周遭是有隔阂的 这种隔阂未免太过残忍 小静生活在渔村 她喜欢鱼渴望水 小梅生活在一个糜烂的家庭中 她不能停止抽烟 她们两个都缺失父爱对生活无趣无望 这就注定了她们开始寻找她们的寄托 随着小梅寻找到了她所爱的男人 小静也被迫离开了她的寄托-舅舅 开始和爸爸生活 导演将物件线做得十分巧妙 一个离不开烟一个离不开水 他们都被生活困、捆着 都渴望自由却又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他们很痛苦又逢他们的寄托合一 小静电死鱼后又在水箱上用小梅的指甲油画满了鱼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 这也是最为残酷的情节 一个舍弃旧生活一个幻想新生活 可矛盾与冲突也随之而来 这时导演的精明再次爆点 导演竟没让这种冲突继续反之化解了冲突 用“爸爸捡肥皂”来了个峰回路转 不仅升华了之前的矛盾 同时也更突出了之前的残忍 也重击了观众的心灵 观众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而感动 但是导演又调皮了一下 这样的美好又是转瞬即逝 小梅无私的退出了 观众被惊得没了方向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父亲的暴乱 观众更没了头向 就在这时 手铐的出现缓解了观众的神经 这是好事故事还是向好方向发展的 这手铐铐住了父女之情 但我们又大意了 导演并没有至此方休 一个梦境又是引出了一个更大的波澜 小静有了孩子 毫无疑问是舅舅的 从前那个小静的寄托 两种寄托再次冲突起来 导演又极为聪明的过渡了一下 舅舅因愧疚自杀了 生活再次平静 甚至这次导演不吝地给予了希望 小梅也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可这次观众反倒聪明了 故事会不会再起波澜呢 小梅与小静的生活能至此平静吗 导演还是技高一筹 影片恰时结束了 好在导演给出了希望 观众这才长舒一口气
导演是美院的老师所以整部影片的构图很美 这却更反衬出剧情的残酷 这部影片的艺术性和导演的功力太庞大 加之导演想表达的有点多 家人间关爱的缺失 社会伦理的昏乱 一时让观众摸不清头脑 但导演的艺术修养是足够的 导演是去放大了现象 而非教理 提供了思索 而非意义(摘)所以这部影片显得格外真实 让人不得不拜服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吧 你不知道它的模样 也猜不透它的表情 你能做的就是在绝望里寻觅希望 当你不再想去猜测生活了 那些希望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2 ) 无声呐喊

命运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网罗了各种亲情、爱情、伦理与本性、现实与渴望之间的博弈,有人用无言的挣扎与之角力,有人奋力呐喊以证明自己未被现实的噪音淹没,但结果却总殊途同归。电影《杨梅洲》以一种冷静得近乎得压抑的语调讲述了两个命运不同却同样在命运中沉浮的女孩的故事。
影片的英文名为“song of silence”,影片的基调也总体向静默靠拢。影片开头划破天空的火车鸣声与随后雨雾朦胧中无声的祭拜形成对比,更反衬出了影片清冷、孤独的意境。影片的前半小时仅出现过八次人物语声,时长不超过7分钟,故事在时断时续的简短对白与间或入镜的环境声中缓慢推进。影片遵循时间推进的线性方向进行铺展,画面充满朴实的现实感,外加无配乐的镜头流动,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纪实风格。
故事的前半段呈两条线索交叉推进的平行结构,一条线索由聋哑女生小静主导,另一条线索则由酒吧驻场女歌手阿梅牵引。两人因命运不同所形成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的反差是此片最大的冲突:前者在无声的反叛中将自我与环境隔离,后者则在放声高歌中寻找自我超脱的可能性。虽然表达的方式大异其趣,但生活的不如人意却在无形之中赋予了两人同样的身份:现实的反叛者。小静不满于现实的安排,在离经叛道中自我放逐,她是家人的负累,也是同学眼中的另类,她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走向人群的边缘,同时又渴望获得来自周遭的关注(为美术教师做裸体模特)。阿梅身处尴尬的家庭关系(与母亲不和)和社会关系(与朋友不冷不热的关系,为弟兄摆平纷争)中,却渴望在混乱的现实中看到“温暖的霞光”并保持自身的“雪白透亮”,回响在酒吧的高歌成了她寄托理想的常用方式。
在故事行进到一半时,两条线索开始交汇,交汇的节点是两人共同的依靠:小静的生父,同时也是阿梅的男友。两者对自我执着的固守在此时擦出了冲突的火花,不依不饶的相互排斥成了交汇初期的两人相处的常态。而在阿梅将内心积滞已久的愤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用力砸碎自己钟爱的吉他)在小静面前发泄出来之后,小静终于放下了内心的防守,开始主动接近阿梅,与阿梅达成和解,两颗属性相似的心灵开始走向相互认可。
两者都在生命的征途上遭遇了亲情的搁浅。小静与父亲虽身处同一屋檐下,交流的方式却是“相顾无言”的漠然视之;阿梅母亲好赌成性的恶习与金钱上的不断纠缠,让阿梅与其分道扬镳,各自生活。然而在阿梅与小静的关系走向融合时,小静的父亲也表现出了对小静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为了不干扰小静来之不易的家庭幸福,阿梅痛下决心打掉了自己身怀数月的孩子,并毅然决然地退出了父女俩的生活,选择了重返曾经不堪忍受的家。
影片中出现了两处较为明显地隐喻。一个是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鱼”,导演通过“鱼”这一意象隐射了聋哑女生小静受困的生存状态,而在父亲家中小静将浴缸中的金鱼弄死并捞出用晾衣架悬挂的一幕,则表现了小静内心的破坏欲和在破坏中解放自我的渴望。一个是影片即将结束时出现在小静睡梦中的三个梦境片段,前一个片段中小静走入阿梅曾经带她去过的夜店,人群随之围拢而来,而人群的外围却出现了母亲、父亲与外公冷漠围观的面孔。这一梦境揭示了小静内心对被关注被呵护的渴望和对亲人的冷漠的埋怨。后一个梦境中,小静看到舅舅在“波涛涌动”的小船上尽情舞蹈,在小静即将被浪涛淹没时,舅舅及时伸出了援手将其拉住。这一段梦境展现的是舅舅对小静的关怀,揭示的却是小静对舅舅的依赖。最后一个梦境片段中,纸船在水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小静因不忍看到眼前的一幕而放声大哭。在这里,水中的纸船可以指代四面环水的杨梅洲,即小静生存的现实环境,也可以暗示舅舅的捕鱼船,船的燃烧则隐喻了过去仅有的美好生活的消逝。通过隐喻这一特殊的表现方式,影片对女主角小静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地刻画,让观众能在细细品味中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结尾停留在父女俩坐在船上雨中观看龙舟赛的背影,这样的结局设置虽然比较开放,但仍预示了生活中各种博弈的继续:生活本身就像一条不断涌流的江水,不会为谁而停留半刻,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博弈就像江上你拼我抢如火如荼进行的龙舟赛,需要奋力拼搏才能冲出重围。

 3 ) 短评140字不够我写我只好写影评

最为一部文艺片,吸引我去看它的原因首先是GALA,其次它足够文艺,迷茫女青年和心灵缺陷少女与中年坎坷的警局科长在一起快凑成了一部戏,整部片子的色调偏冷,给人的就是一种HIGH不起来的感觉,但是两个女人用口红画画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要画个房子,表达想有个家之类的意思,结果画爸爸捡肥皂 ,诙谐,也可能是我阅片不足看过的文艺片并没有这样子搞笑的。
这片子有些细节都做的挺有意思的,还有那段小静的梦,值得琢磨琢磨。
总之我看完挺满意的,顺带问一句,湖南原产的芙蓉王好抽吗有没有当地友人寄一条给我我感觉我这买的都是假的。

 4 ) 《杨梅洲》的你我他

在循环着《鸭子》来写这篇。
       里面主要的三个人:自闭且不会言语的小静,负责送小静上学、叛逆不安但独立的小梅、中年离异后又恋爱的张警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关于普通却是小静唯一交流对象的舅舅,这里暂且不提)
      少年、青年、中年。平凡的、不堪的、挣扎的。
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对于家庭的爱,其实是很多农村家庭小孩都没有,特别是父母多有争执的。从小静后来和张警官的相处,可也猜出父母在她挺小时就离婚了,或者说这个父亲很早就缺席了,你看他们相处得那么陌生。
       小梅,必定也家里不和,母亲老搓牌,不仅偷拿她钱,输了还让她来付钱“赎人”,离家后却在酒吧这种越显她落寞的地方唱歌,手下的小弟也是只懂得惹事就找她。毫无依靠的她,和张警官。
张警官,第一幕是去看她的小女友在酒吧唱歌,那一脸的甜蜜,完全是一个落魄大叔重新恋爱后的小幸福之感,不得不感叹:演得好。对于小静,他是不懂得如何去负责,如何去表达。
       三个人,在不同的三段年龄段里经历着一样的不顺,人生总有不顺,很多时候就是这个模样,你在人间满是无助。不管是在哪个年龄段,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就是曾经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无助的你。它是一个阶段的常态,就像这部电影以及这部电影以前。

      其实,这两个女孩,我都很喜欢,她们都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安无助着,但又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所以她们碰到一块时,我有些意外,甚至她们发生矛盾时,我觉得有些难受。其实她们都是善良的,但是现实却是她俩不得不互相伤害。因为张昊阳,她们处在了敌对的位置。所以后来,她们和好相处,在玻璃门上用口红画画时,我有些啼笑皆非。张昊阳的角色变了,这时候他都是她们生命里挺重要的一个人,她们对他都有一样的情感。但此前不是,此前她们更像情敌。另外口红这个用得很好,我想口红有时候很能体现一个女人的无奈。
      看完这部片字很长一段时间我想不明白小梅为什么去堕胎,后来想到这里的两个家庭,我想我大概能明白了,这两个可以说是曾经都是很不幸福的家庭。也许,小梅想到一个不幸的家庭,譬如她的家庭、小静和张昊阳的家庭;以及不幸的家庭里的孩子,譬如她,譬如小静。还有以后的她和张昊阳的家庭和他肚里的孩子。也许,小梅还想到自己其实并不是爱张警官。电影里有一段,张警官大概洗澡出来,小梅跟着电视在唱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是我依然渐渐地长大。张警官说:这里就是你的家呀,小梅一言不发地穿上鞋子走了。她真的想要有个家,这就是她的不安和无依靠。后来他们三个在玩积木,她看到张昊阳和小静的幸福,她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她开始觉得自己要去弥补、要去经营好自己的家,而不是躲到张昊阳那里;也许她还想到自己、小静和自己的母亲,她不确定自己能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她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想自己一样。而关于后来她住进张昊阳家后,张昊阳的言行带给她的想法,实在难以猜测,因为没有感同身受。
      关于《鸭子》,忘了是什么情景之后,小梅和她朋友在卡拉OK里唱这首歌,瞬间想哭。这首歌其实和这部片子挺贴切。“要自己像只骄傲的鸭子,不要爱的鸭子”,不管是对于爱情还是生活,有时你想说什么都不要了,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去,就像这片子。
       关于结局,其实结局挺好的,生活都在新篇章吧,虽然还在人生循环里。
       关于其中导演的拍摄技法和一些比较幻想的片段就不分析了,这大概得看多几遍才能看懂。只能说真的是一部好作品。

 5 ) 禁忌之爱

       在moma看《杨梅洲》的时候导演就坐在我旁边,不过我在看完的时候他离开才发现这一点。然后他跑上前台,准备作映后交流,还准备了点儿吃吃喝喝给到场的记者和观众们,姿态很低。我真得佩服这位陈卓导演,他的长片处女作竟能如此动人。



    其实是一个相当重口味也饱含痛苦的故事,两位女主角一位是来自乡下的哑巴少女,父母离异孤单寂寞终于与自己的亲舅舅乱伦;另一位是个小破“山寨”酒吧驻唱女,起初是因为金钱关系成为了一位离异警察的女友(情妇?),而这位离异警察就是前一位哑巴少女小静的父亲。关于这位警察的身份导演有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警察是一个掌控了一部分权力的人,掌握权力的人在这个国家中的表现是他非常关心的话题。况且这个角色设定在后面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描述父女关系时,起初女儿对父亲是抗拒的,于是在江边洲头女儿逃跑后父亲用手铐将两人铐在一起。而后来在酒吧女打掉自己的孩子后,父亲对女儿说你爱我吗,你不能说话你能说爱我吗,女儿却因为害怕分离而重新用手铐把自己和父亲拴在一块儿,也许这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怀上了亲舅舅的孩子。父亲口口声声说要送女儿送聋哑学校,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成行,父亲显然还是关怀女儿的,不过他对得到一个儿子并且不聋不哑的愿望还是超过了对女儿的爱。这也是老调重弹的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
    


    酒吧女显然是爱着警察的,否则她不会在警察家里甜甜地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在面对警察要给她钱的时候又如此抗拒,她希望这不是一种金钱关系。然而在母亲打牌输钱没钱还,小兄弟也出事之后,她又只好在酒店开房等着找警察要钱。其实关于警察的这种行为能够过审拿到龙标也挺不容易的,虽然没有明说,不过这种类似包养的关系也是他对权力的一种滥用。这时这种关系仍是虚无的,直到酒吧女怀了警察的孩子,对得到一个儿子的热切盼望终于使两人的关系固定下来。酒吧女的表演在这里看来是相当合适的,尽管是非职业演员,并且她的表演一直有一种明显的做作,但是在由金钱关系产生的肉体关系的基础上来看,这又是合情合理的,在后来在警察家里遇到警察的女儿并与之长期相处的时候,表演就有了相当轻柔的改变。



    酒吧女成了警察的女友,女儿从乡下被接到城市准备去上聋哑学校,两个问题少女就在这里相遇了。作为两个悲观价值的主要角色,在最初的冲突之后,和解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这里有一场拍得非常有想象力,女儿和情人隔着阳台的一层玻璃门用口红在上面涂写交流,两人画了房子,画了雪花,画了太阳,然后寥寥几笔找到了共同话题,是一幅非常滑稽的父亲(情人)光着身子弯腰在地上捡肥皂的场景。女儿会心地给父亲屁股上添上了一朵菊花,两人的情绪开始重合。酒吧女和哑巴女和解后的基调明亮了许多,但紧接着的是必然的危机的出现。情人和女儿达成共识,父亲也愉快地加入,三个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如果再有一个生命加入这个家庭会如何呢?尤其是,如果是一个男孩?于是警察的情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就是打掉孩子,让警察继续疼爱女儿,维持这段来之不易的父女关系。那一刻她的表情宛如圣母。



    全片有很多细节处理地相当好,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在女儿方面,女儿是一个非职业演员,当时还是传媒大学的学生,作为一个哑巴全片又不可能有任何一句台词,因此动作和表情就非常重要。一方面说,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对绘画这样一种平面艺术的热爱,她会拿着口红在鱼缸上画鱼,一遍遍地刮掉重新画;而刮的过程却是相当刺耳,工具是父亲情人的梳子,同时她还喜欢用空的矿泉水瓶刮墙,同样发出相当高频的刺耳声音,这是对声音的渴望;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和鱼缸里的金鱼的“互动”,鱼同样是不能说话的动物,女儿要和鱼交流而不得,于是把鱼捞出来,挂在衣架上晾干,一般来说杀动物在电影中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行为,而女儿本身就是一种悲惨的集合,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绝望。另一方面来说,演员本身就有相当严肃的棱角和倔强的眼神,演好自己就成了一个相对容易的选择。还有很多难忘的细节,女儿和她的舅舅在乡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一起吃槟榔,槟榔从舅舅嘴里吐出来再由女儿吃进去,这是一个形象的接吻,而后来在江上船中,两人一起用放烟花,用电击捕鱼,也终于发生了肉体的结合,这是感情的升华,也为舅舅最后用电击自杀埋下了伏笔。而一个产自警察的情人的意象——纸船,最初出现在警察家里早已没有活鱼的鱼缸里,由情人叠出,被女儿撕碎。而之后在情人打胎之后,父女关系和情人关系都相当紧张之后,女儿的梦中也出现了江上被烧毁的船,这意味着三人关系,以及女儿和舅舅在“杨梅洲”上建立的感情连接,已经走到了尽头。女儿的梦中还有灯红酒绿的舞池,同样是映射多人关系的,在父亲的情人工作的酒吧的舞池这样一个迷幻的背景下,她看到了自己的舅舅,这寓示着女儿美好想象的崩塌。这样女儿流产,父亲得知乱伦,舅舅自杀,故事完全陷入了绝望的高潮的深渊。
    


    还有几个小问题吧,电影可能还可以更完善。一个是警察情人酒吧女的手语问题,警察本人看不懂手语,却需要一个前面没有任何交代会这项技能的情人来帮助警察和女儿交流,似乎有点不大合理。还有女儿在流产前做梦的梦的剪辑问题,舞池和江上纸船焚烧的两个梦之间没有任何解释性的衔接,虽然都很有内容,但是叙事上似乎有间断。另外就是舅舅的线太弱,作为片中的两组禁忌之爱的涉事者之一,舅舅却总是游离在三个人之外的,戏份最少,背景也没有太多交代。而全片由女儿流产产生危机,以舅舅的赎罪式的死亡作为最后高潮,似乎不太平衡。



    关于本片的英文名“song of silence”,导演如是说:大意是这个题目包含了歌和哑两项内容,更主要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话我们想说却不能说,只能被迫失语。能反映现代社会而不是很久以前或是什么黄金年代的价值矛盾,在当代中国导演中,相当不易。

 6 ) 日暮江关何处是,杨梅洲上使人愁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杨梅洲》对我还有着另一层的意义。首先,电影拍摄和故事发生的城市,是我大学期间生活过四年的地方,甚至被用作片名的那个江心小岛,也曾经留下过些许青春的回忆。其次,夹杂着湘潭话与长沙话的对白虽然少得可怜,但就如同《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那满口的乡音一般,能够听到家乡在大银幕上被声音所演绎,也难免高看三分。
其实,以方言嵌入电影,对于大多数不以此方言为母语的人而言,更多的则会是产生一种间离的效果,甚至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阻挡观众入戏的脚步,让观影者能够冷静的呆在戏外,用旁观者的角度和上帝视角鸟瞰全局。对于本地观众来说,若是喜剧中夹杂方言,自然会让人感觉到亲切,但如本片般似侯孝贤一样沉默的电影,偶尔响起每天都会在你耳边回荡,却极少被搬入银屏的语言,却不会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而是平白添加了些许荒谬感。语言的熟悉和叙事的陌生,碰撞出一种怪诞的氛围,让你能够更好的审视,电影里的一切,是如何从真实的生活中变形而出。
自然布光和绿荫斑驳,近景的肢体表演和浅景深的运镜,开篇的种种细节,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一位亚洲导演——来自越南的陈英雄。《杨梅洲》的前半部分有着某种类似于陈的处女作——《青木瓜之味》的气质。灿烂、柔和、温润,一切都在沉默中默默发生着。演员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个眼神流盼之中,内心戏就自然而然的展示出来。
但终究,陈卓不是陈英雄,湘江也不是湄公河。我以为,影片后半段的氛围,才更加符合湘潭这座城市的气质。潮湿、阴冷、破旧。作为红色中国时期某种意义上的龙兴之地,湘潭有着一种固步自封般的固执和落后于时代的自暴自弃。走在老城区的街道中,有时会给人一种穿越到上世纪的感觉。高楼林立、充满生机的开发区远在“城”外,而湘江两岸的灰墙青瓦,却犹如亘古不变般,任由外来游人讥笑着,一如既往的破旧下去。
而本片中的影像,无论城市、农村,都吝于以光鲜的一面出镜,在冷色调的定格下,永远显得那么颓唐。原始的农作经济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杂乱无章满坑满谷的占据着视线,叙事中产生的残忍和绝望的冰冷气息,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下,更加显得无处藏身、无可逃避。
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本片的片名——《杨梅洲》。这是一个江心小岛,洲头被开辟成公园,供游人游园烧烤,洲尾是业已荒废的厂房与仓库,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兴衰。而洲中的大量土地,依旧被以最原始的方式耕种着,包容着与不远处的城市格格不入的另一种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至始至终,影片也没有交代主人公与这座小岛的具体联系。或许那是小静与舅舅的渔舟偶尔停泊的港湾,或许那是外公生活的乡村,甚至或许,那是他们都未曾到过的一片净土。但这并不重要,杨梅洲作为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一种现实母体,其斑驳复杂的生态、在城市发展中被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岛上居民的生存现状,都与电影有着或深或浅的丝丝联系。或许,将杨梅洲视作一个隐喻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导演的用意。
相较而言,影片的英文名定为“Song Of Silence”,就稍显直白。静寂之歌,既是主角小静的处境,也暗含了导演陈卓想表达却无法言明的一个主题:在一个集体失语的时代,如何唱出你想唱的声音。而联想到影片中双耳失聪的小静,不停的用矿泉水瓶和梳子制造别人难以忍受、自己却无法听见的噪音,更证明了被导演深埋在叙事后的野心。而就像这标题所包藏的一种韵律之美,整部影片,也就在空镜头、长镜头和角色模糊的表情之间,以一种散文诗般的模式荡荡漾漾的拓展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但《杨梅洲》却没有一丝现实主义的血缘。与同样以拍摄独立电影而成名的贾樟柯相比,陈卓的影片少了些天苍苍野茫茫的浑然天成,多了分精雕细琢的匠人气息。美术教师出身,让他对构图的把握异常精美到位,场景调度也走向精致讲究的路数。就整个拍摄格局而言,导演所采用的技法是封闭式的,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蒙太奇的手法,演员的发挥内敛而寓意十足。纸船、鱼缸、手铐、口红,几乎每一件细小的道具都被导演赋予了能指的意义,而这些隐喻多数都围绕“水”而存在,陈卓想表达的东西琐碎而繁杂,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却因零散无序而产生了一些遗憾。但总体而言,这仍然是中国大陆近年来完成度最高和质量最上乘的独立电影。
在许许多多含糊不清的隐喻之中,有些却明显被赋予更加清晰的意义。如手铐意味着父女之间的情感,纸船象征着小静的过去。特别在小静流产前的梦里,导演用很明确的象征场景,将她心中亲情的冷漠、对舅舅的依恋和过往生活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以意识流般的三个片段具象化,将影片的主题盖棺定论般归结。
虽然男主角张昊阳作为小静的父亲和小梅的男友,在影片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戏份,但毫无疑问,本片是一部女性电影。所有叙事的焦点都集中在两位女主角的身上,而张昊阳,则更多的提供一种串联作用,将叙事线索环环紧扣,并让小静与小梅之间产生某种交集。
小静与小梅在各方面看来都截然不同,但她们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许多共通点。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缺失,让她们在情感上成为不完整的人。无论是小静与舅舅的不伦之恋,还是小梅献身于成熟男人,都是在这样一种厄勒克特拉情结下所作出的非正常反应。小静永远离不开水,即使来到都市,也总围绕着家中的鱼缸,她将金鱼放在晒衣架上曝晒而死,却又用口红在鱼缸上画下金鱼的图案。这种暴戾之举一方面彰显着小静自我毁灭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昭示着她对新生活的憧憬。这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让人物形象丰满,也更加让人同情与深思。
小梅总无法摆脱的,是烟。在红唇间吞吐的过滤嘴,除开有一种性的暗示之外,更多的还是喻示着她的寂寞。她卖唱甚至卖身,为母亲偿还赌债,又帮以前的兄弟解决麻烦,但却依然无法找到归属感。直到怀上张昊阳的孩子,住进他的家中,再与小静从矛盾重重到化敌为友,影片从“爸爸捡肥皂”开始,忽然转向温暖。但短暂的温情脉脉之后,小梅堕胎,小静流产,张昊阳尚在腹中的儿子与外孙先后死去,在这种节奏忽然转换带来的戏剧张力之下,小静与小梅个人的悲剧色彩,以及全篇令人绝望的阴冷气质,达到了顶峰。
如果说小静的悲剧开始于张昊阳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和对婚姻后代的不负责任,那么小静最终的救赎也只能来自于他。片尾,父女二人撑着伞,默默观看着江中竞速的龙舟,与其说是为影片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不如说导演用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把未竟的话语浓缩成两个孤寂的背影,留给观众思考。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的事,就不必再拆穿。
最后,还想说一说中国文艺片的生存问题。《杨梅洲》获得了一些奖项的肯定,却无法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虽然挤进主流院线上映,票房却仍一片愁云惨淡。其实,被电影业界呼吁了多年的艺术院线的建立,才是解决这一类实验电影生存问题的根本药方。从网络的热议来看,类似《杨梅洲》的影片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想看的人找不到大本营,而影院耗费相对较为昂贵的观影厅资源,却难觅知音。如果能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影院,专门为这些小众电影开辟一片天地,同时再提供诸如“沙龙”、“交流会”之类同好者的互动活动,将整个城市的艺术电影观影氛围调动起来,培养一批忠实拥趸,则如此一来,影院不愁生存,又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造血的功能和受众基础,往大里说,整个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也将焕然一新。
惜乎在这个金钱就是一切的时代,谁能迈出这一步,第一个吃上这只并不肥美的螃蟹,我们只能继续拭目以待了。

 短评

小静与父亲关系的微妙变化、小梅与男人关系变化,都处理的细腻自然,都有痛楚,都很无奈。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小静与舅舅那段稍稍多余。。

4分钟前
  • Nikitaa
  • 还行

“爸爸捡肥皂”其实是拿来主义,但无疑契合得十分巧妙,从容克制的气度看起来确实不像处女作,要忌讳的是符号(鱼缸纸船塑料鱼梦境之类)太多,个个标签像口号,逼人往意象处联想,反而显得匠气,感觉还是不自信所致。

7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好熟悉 都是湘潭啊~

10分钟前
  • 拱廊
  • 还行

决定去看电影,结果豆瓣上没有票卖啊,还好选了个好座位! btw 座边上的两姐姐,拎着两瓶红酒去看电影,真霸气。

13分钟前
  • loddit
  • 推荐

情绪营造的很细致,但时而记录风时而文艺范儿的跳tone还是让人不明所以,以及湖南本土剧真的好不适合文艺,你能想象重庆森林里边的人都一口湖南话吗?

1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又是方言电影基本听不懂,实在看不懂为啥得奖

20分钟前
  • R先生
  • 较差

349g

25分钟前
  • 南团
  • 较差

爸爸捡肥皂

28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一遍SIFF 117版,一遍98分版。舒缓冷静,懂得克制。「玻璃涂鸦」设计巧妙,从“房子”(我想有个家)到“?”(沟通)再到“父亲捡肥皂”(父亲是双方的桥梁)达成和解,化解矛盾。两姑娘看起来截然相反的,骨子里却是镜像关系。「积木抽离」则是三点一线的瓦解,三人的关系只能一对一,不可能一对二。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不可多得的方言电影

35分钟前
  • Coreone
  • 力荐

因为Gala的歌才知道这部片子的,片子的视听效果和细节处理都很棒,但是96分钟的片子中塞了太多东西要表达,情节又有点跳,主旨也不太明确。和张赞波导演的感觉一样,从小静住到爸爸家之后片子就在走下坡路了。长沙话听起来倍感亲切,雪白透亮和长沙话有加分。三星半。

39分钟前
  • Never-land
  • 推荐

现实主义情绪佳作。故事起承有序,情绪控制适度,表演及音乐也同样优异(堪比春晚)。双线行进,相交、碰撞、谅解、沟通及治愈(不得不联想到观音山),又延转至分叉别离,或释放或救赎或迷茫。渔船起舞及纸船起火带有很强的舞台及装置感。或许会是争议部分。方言、渔湾龙舟赛都是加分项。

44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看完第一感觉像<观音山>,就连片名都很对仗。但比<观音山>更加克制和含蓄,影像极其沉稳,完全不像是处女作。

49分钟前
  • 向阳花
  • 推荐

在近期各种国产烂片的轰炸下,看到这部制作尚可的独立文艺电影算得上是小惊喜。灰蒙蒙的摄影调调我挺喜欢的,关于杨梅洲的景观看起来也挺有味道。至于影片,故事情节较弱,人物关系网建立较慢,演员表演和镜头语言都中规中矩。在这样失意的生活里,短暂的欢乐只是为了让失望更彻底。我说烟少抽点行吗?

5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等了这么久。太失望了

58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意料之外,但还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1小时前
  • 潔西卡變
  • 还行

摄影和剪辑有趣,两个女孩各自情绪线始终拿捏得当,方言+非专业表演加分。那些夸《少女哪吒》青春和《聂隐娘》留白的,可以看看这部处女作在这两方面是怎样胜出的,把狗血剧情讲到了雁过无痕却暗潮涌动。此外,纸船起火惊哭的梦境太像相米慎二的《搬家》了,连救赎与分离也是,不知是否致敬/照搬。

1小时前
  • mecca
  • 推荐

整体有点伪文艺片的感觉,塞了很多世俗人觉得所谓文艺片应该有的元素。乱伦、堕胎、破碎的有问题的家庭的孩子、聋哑的孤独少女、等等。关键是没有拍出让观众感动的通感。也没有真正文艺的思维,很多情节太容易猜到了,比较程式。节奏不行,俩女孩应该早点碰面。梦那一段还不错。整体还行吧,一般。

1小时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还行

对于爱,责任,孤独的阐述毫无痕迹,但是情节的安插还是可以窥见做作的痕迹。叙事从开始的双线交叉到融为一体表达很娴熟,人物设计表现空间很大,情感表达够饱满但是情节及人物推动还是需要再推敲。总体很不错的小成本文艺片。三星半。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电影世界,我的确都很喜欢灰暗的风格。正常人也许一辈子也无法理解一个从小就没有听觉的孩子的世界是怎样的!比起那些光鲜的电影,这种风格让人感觉更贴近生活!3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拍的非常好!关于舅舅的那段感觉没有串好!小静演非常棒!不愧是年轻导演,能拍出这一代的故事!

1小时前
  • alan sist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