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一份

喜剧片英国2012

主演:罗杰·阿拉姆,约翰·亨肖,威廉·鲁尼,Lorne MacFadyen,保罗·布兰尼根

导演:肯·洛奇

 剧照

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2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3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4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5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6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3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4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5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6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7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8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9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39

详细剧情

  几名犯事的无业青年被法院判处社区服务,他们在管理者哈里(John Henshaw 饰)的监督下展开工作。他们中间,名叫罗比(Paul Brannigan 饰)的青年刚刚知晓女友里奥妮(Siobhan Reilly 饰)生产的消息,可是却被女友的哥哥们揍了一顿。之后沮丧的他更被曾被他暴力伤害的伤者及家属痛斥了一番。望着儿子那天使般的面庞,一向暴戾冷酷的罗比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悔意,重新做人的念头在他心间悄悄生起。在此之后,哈里带领罗比他们参观了一家威士忌酒厂,罗比再次表现出求知的欲望,而他那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敏锐嗅觉成为重生的绝佳利器。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罗比和社区服务的伙伴们展开行动……  本片荣获2012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奖最佳欧洲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苏格兰威士忌和红星二锅头

苏格兰英语,大约和四川话有同样的功效吧:本身就具有无敌的喜感。反过来,喜剧而说起了苏格兰英语,无论剧情,自当所向披靡。

就像主人公的闻香识酒的鼻子,与生俱来,只待伯乐在风尘中相识。对于我等,天生一只煤气泄漏都闻不到的鼻子,该片喜则喜尔,无励志功效。

原以为既然被目之为“励志喜剧”,讲的自然是丑小鸭闻鸡起舞终于曲项向天歌的故事。其实不然,这是一堂经济学普及课程。

1。在需求为刚性的前提下,供给越少,产品市场价格越高。片中前资本主义的卢瑟们只是偶然领悟了供求曲线的奥秘,危机年代的职业资本家将根据这一原理将白花花的牛奶倒满曼哈顿河。

2。在人对产品内容的认知上,包装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汽水瓶装的陈酿依然是汽水,古色古香的木桶里的假酒依然“exquisite”。消费者的知识不解决问题。无论品酒人是否内行,包装的心理暗示还是魔高一丈。

3。包装对产品的美化不是无限度的,根据产品本身的品质特点,扬长避短至关重要。一枚卢瑟穿上西服后像要出庭候审,穿上苏格兰裙则我见犹怜,大内禁中出入无阻。

4。垄断(无论买方还是买方垄断)是滋生黑市、腐败及其他灰色经济行为的温床。市而成其黑者,奉行的规则也是黑社会式的,具体操作规则:用我的见不得光的秘密换你见不得光的秘密,我们一起洗白,然后可以相忘于江湖。Robbie最终并没有洗心革面呵,他只是把在暴力江湖中积攒的经验点成功兑换成了生意场中的硬通货,最后,像令狐大侠一样,辞别一帮旁门左道朋友,携美人退隐江湖了。好吧,我想说,这何尝不是一部,说着苏格兰方言的武侠片。

 2 ) 肯·洛奇的“百分之二”

《天使的一份》是肯·洛奇导演典型而又不典型的一部作品。一方面,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语言、对底层边缘群体的体认和对政治议题的敏锐介入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洛奇其他作品中那么尖锐而刺痛的棱角——大部分人会将《天使的一份》认定为一部喜剧,正如它的结尾所导向的那样。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Share(天使的一份)。”这是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也是片名的由来。虽然听起来很浪漫,但稍稍仔细一想,被蒸发走的2%去了哪里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2%的存在?

2%的荒诞:“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

影片在一开始便展现出公权力与平民的某种对立姿态。作为本片主要角色的四位青年以正面偏左机位被镜头一一介绍,他们分别因醉酒掉入铁轨、偷窃鹦鹉、破坏公共雕塑、斗殴还手过重而被判处社区服务,摄影机又以侧面机位穿插拍摄了受审的几位非主要角色,并且加入了极具荒诞喜剧效果的公诉词:“被警官问到作何解释时,被告回答,你怎么不抓强奸犯、谋杀犯和性变态”;“被告在兼职做清洁工期间依然享受社保,在骗取自己不应得利益方面屡教不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镜头在面对法官时,并未采用传统的对称构图,而是将公诉人突出在中心位置,辩护人则处于画框边缘。

这种不稳定构图容易使观影者相信,司法更加偏向公权力一方。影片中公权力的直接闯入还包括,当在四人满载而归走在乡间小路时,当地警察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们偷了东西并要求搜身,甚至要求他们掀起苏格兰裙。虽然更多是作为一个结构性情节出现,但导演在此处加入这一插曲,使得公权力对平民人权的肆意侵犯作为不言自明、约定俗成而存在的现实,未曾说出,但已然说出。

在此片中,“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家与所谓“弃民”之间的云泥之别。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会有资本家为了竞拍一桶威士忌争得你死我活,最终出价115万英镑;同时也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不认识爱丁堡城堡、蒙娜丽莎和爱因斯坦——这便是《天使的一份》营造的一种荒诞的对立。边缘“弃民”一直是肯·洛奇电影的聚焦对象,从早期的《小孩与鹰》到最近的《我是布莱克》,他用电影语言不断印证着“贫穷、穷人还不是这个世界问题的深渊,或者地狱的最底层,贫穷的问题正在急剧演化为弃民的问题”[1]。所谓的“弃民”,可以被理解为一群“透明人”——世界没了他们无所谓,他们没了世界也无所谓。

在《天使的一份》中,洛奇将镜头瞄准了那些失业的、彷徨的苏格兰年轻人。为了表现他们在世界的游离状态,本片大量使用中近景浅焦镜头,将镜头的焦点锁定在某一人物身上,甚至有时在运动中失去焦点,形成了一种风格化的语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四位青年结成队伍向麦芽酒庄“进军”时,画面又出现了大全景。影片用另一种语言告诉我们,当向资本宣战时,弃民——即使是团结起来的弃民——显得如此渺小。在《天使的一份》与其他洛奇执导的电影中还可以发现,驾驶汽车的场景鲜有正面镜头,而通常从侧后方拍摄。或许在“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面前,没有边缘人能真正操控自己命运的方向盘,大多数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

另外,被边缘化的不仅是罗比所代表的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结构及其所属的地域结构。影片有意识地选择了威士忌、苏格兰裙等具有苏格兰本土特色的表意符号,更是运用了导演一贯擅长使用的方言口音。影片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苏格兰,正经历着传统工业的大幅衰落与转型困难,这也是产生罗比这些失业青年弃民的根源。另一方面,影片更是自觉地引用了全英乃至全球的地域符号:伦敦,象征着英国最高水平的都市文明和发展水平,也可被视为产业转型成功的标志;而美国、俄罗斯、中国——那些来自远方的买家们——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全球性资本结构。世界眼中的苏格兰与真实的苏格兰,以一种荒谬的现实主义碰撞在一起,其所形成强烈落差,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这些弃民感觉到被世界抛弃。

2%的困境:代际循环的突破与重启

在肯·洛奇的电影作品序列中,他一直都善于探讨一个人、一个家庭如何打破坚固的阶级壁垒和暴力循环结构。而这种代际困局的突破,无一例外都不是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在《甜蜜十六岁》中,青年莱姆只能铤而走险,通过加入贩毒团伙的方式为母亲争取更好的生活,使她远离原有的堕落的生活圈;在《寻找埃里克》中,邮差埃里克发现大儿子与当地帮派纠缠不清,无奈只得聚集朋友们以暴制暴。而在《天使的一份》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则更显直白。卢克的出生是罗比生命的重要转折点,这位“天使”的降生,与其说是磨平了罗比内心坚硬的棱角,不如说是强化了他冲破围城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从镜头语言来看,本片的段落之间大多使用简单明快的切换,但两处渐隐效果格外突出。罗比与哈里喝酒庆祝儿子降生时,哈里问卢克的名字是不是跟爷爷的一样,罗比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没有机会。”在医院探望女友和刚出生的孩子后,罗比回到破旧的家中,此时镜头第一次渐隐,场景慢慢地变黑。又一次,当女友质问罗比与克兰西有什么仇时,他轻描淡写地说:“他爸上学时与我爸打架。”女友显然被这种荒诞的现实激怒:“那卢克是不是也要和他的儿子打架?”画面第二次渐隐。这种朴素的电影语言意味着主人公罗比和女友莉奥妮黯淡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醒和暗示我们这种暴力代际循环困局的无解性结构。

罗比的第一次重启机会是地域性的,但这逐渐被证明为一个失败的方案。莉奥妮的父亲给罗比5000磅让他去伦敦,这被他认为是一种有失尊严的“打发”。后来,莉奥妮和他尝试搬进亲戚的朋友家,但也被仇人秘密跟踪。影片企图告诉我们,地域的重启无法打破暴力的循环结构,更难以突破阶级壁垒,因为贫困和暴力根源于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而这个无解的问题却是全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的。

肯·洛奇的“天赋论”(《小孩与鹰》截图)

威士忌是罗比的第二次重启机会。虽然之前从没喝过威士忌,但正如洛奇的早期电影《小孩与鹰》中男孩拥有的驯鹰本领,罗比在一开始就显现出某种嗅觉天赋和学习欲望。在这个“励志故事”中,2%的天才似乎比98%的汗水更加重要。但威士忌品鉴毫无疑问是资本的游戏,罗比根本没有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威士忌行业大门的机会。因此,一个典型的“肯·洛奇式”解决方案摆在眼前——通过绕过社会法律或道德规制的方式,达到改变阶级命运的目的——这是底层人民突破贫困和暴力代际循环的唯一途径。

肯·洛奇的“偷窃癖”(《小孩与鹰》截图)

在一些豆瓣短评中,有人对此批评道:“通过盗窃来重新开始?现在电影的主流价值观都扭曲成这样了。”然而事实上,洛奇已经给予这个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在情节设计和镜头语言的处理上对罗比表现出极大的包容。

在最关键的偷盗威士忌桥段,影片摒弃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叙事,而是单线聚焦罗比,仅用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加强紧张的气氛,将“偷窃”这一行为突显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当酒庄老板和收藏家马洛尼进入酒窖进行“暗中交易”时,无数橡木酒桶构成了天然的前景遮挡,形成“画框中的画框”,摄影机以偷窥者的视角在马洛尼和罗比之间切换,冷暖光源的对比更显示出罗比内心的矛盾与复杂。而与这种镜头语言相照应的荒谬现实是,看似体面的马洛尼实际上也在干着“偷窃”的勾当,这进一步在心理层面消解了观影者对罗比突破法律底线的谴责。

2%的温情: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

本影片与肯·洛奇大部分作品的不同在于,全片乃至结尾都以一种轻松的喜剧情节消解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辛酸,小人物也大多流露出积极善意的一面。是什么塑造了这2%的温情?我们终能发现,使《天使的一份》结局保有一丝暖意的,恰是在片名中就已强调的分享与馈赠,是一种阶级内部的结构性力量。

在洛奇的电影中,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中的个体常常不能团结一心,却总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一个采访中洛奇表示,在80年代初的某一时期,“最基层的人民准备好要和撒切尔战斗到底,但工会的头目却在做交易”[2]。对于工会头目背叛工人的问题,他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领导的问题》(A Question of Leadership, 1981)。或许正是源于此,洛奇的电影经常内聚焦于工人阶级和底层人民的分歧,在更高维度反映为所谓“革命第二天”的问题。在《甜蜜十六岁》中,莱姆一心想带出狱的母亲进入新生活,却在过程中遭到昔日好友的不理解,甚至最终连母亲也不愿放弃旧生活;在《风吹麦浪》中,爱尔兰共和军的兄弟二人在革命成功后却因为“是否继续革命”的意见分歧分道扬镳,最终弟弟下令处决哥哥。

当阶级内部的领袖个体迅速跃升,剩余的人却在地位与思想上无法与之同步,所谓“工人阶级兄弟情”是否依旧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天使的一份》与《风吹麦浪》和《甜蜜十六岁》恰好形成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在影片中,洛奇充分肯定了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个人的成功最多是一种单向的阶层流动,对整个阶级境况的改善没有意义,而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享”才更有助于弃民群体的声音被社会听见。

从影片后半段的镜头语言来看,在计划实施前的谋划阶段,镜头多以罗比单人中景、其余三人共享一个画面的形式呈现,以突显罗比作为领袖者的角色。而在计划成功后,构图显然变得更加平衡。

有趣的是,导演突然加入了一个反转情节,人为制造了内部矛盾——两瓶威士忌因阿尔伯特的不慎化为乌有,这也是影片中四人唯一出现剧烈不和的片段。此时的画面以两人为一组,表现出一种分崩离析的端倪。

激烈争吵后,剧情因阿尔伯特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恢复了平静。在下一个场景中,敏锐的导演立马使四人重新出现在同一画框中,且罗比走在了画面边缘,刻意避开了那些“革命领袖”叙事所常用的中心位置,这与罗比最终慷慨地平分成果形成了对应关系。

最终罗比还将其中一瓶威士忌送给了哈里,这使得影片的温情愈加外溢。哈里不是四人集团中的一员,甚至原本处于他们的对立面,但他有“天使”般的善意,为罗比提供了现实的契机,更使罗比决心走出底层生活的代际循环。在这一场景中,满橱柜的威士忌显示出哈里是爱酒之人,但镜头都做了虚化处理,而将焦点集中在罗比馈赠的那“一份”上,表明了洛奇对某种阶级友谊与认同价值的充分肯定。

“罗比走后怎样”

影片颇显光明的结尾是,罗比和莉奥妮走上了创业之路,另外的三个伙伴拿到钱后继续他们的生活。罗比对朋友们承诺:“我们一定下来就接你们过去……别把钱花在老虎机上,干点有意义的事。”同时,这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结局。罗比走后怎样,这笔钱是否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境况,其余三人是否会继续不思进取,罗比是否能够冲破那种绝望的循环结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是导演留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肯·洛奇曾因其立场问题被“封杀”十余年,这像极了本片中威士忌的酿造过程,从麦芽间、发酵室到蒸馏房,都为最终那“天使的一份”做足了积累。在《天使的一份》中,导演以“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为起因,以代际循环的突破与重启为转机,以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为升华,演绎了“百分之二”无比真实的荒诞、困境与温情。而至于罗比走后怎样,洛奇似乎故意留下悬念、留足精力,等待下一步电影继续为我们讲述那“百分之二”透明而现实的故事。

[1]戴锦华. 魔镜或碎窗——肯·洛奇与《我是布莱克》[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01): 58. [2]路易斯·奥斯蒙德. 对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EB/OL]. 英国, 2016-06-03.

 3 ) 边缘人是否也有天使一份的幸运

这部充满精彩的反转、悲哀的喜剧,以指控被告扰乱社会秩序罪行,法官予以审判的情节开篇。对于,醉酒后违反轨道站台管理规定的-阿尔伯特-、醉酒吸毒后破坏公共建筑雕像的-里诺-、偷宠物店金刚鹦鹉被警察发现后出言不逊的-莫-,被宿敌克兰西等人挑衅后暴力回击超出正当防卫范畴的-罗比-来说,“社区服务”的判决貌似是这个社会对这些罪行累累的惯犯莫大的宽容与机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温暖。像罗比这样被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边缘人群履历上的污点让他们得不到任何工作机会,脸上斗殴留下的伤疤让旁人避之不及,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固定住所……他们似乎也在漠视与鄙弃中放弃了人生,但生活总会降临一些天赐礼物让人重燃希望与梦想。比如罗比与女友莱奥尼的儿子降生,让罗比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他想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但是他的宿敌、他的岳父、他所在的这个社会并不想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个世界真的有天使般的存在,老社工哈利就是发自真心地给予这些改造对象们关心与关爱。他给无家可归的罗比提供临时住处,鼓励罗比肩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周末带领罗比和其他受罚对象去参观酒窖……在酒窖参观时罗比发现了自己对鉴酒知识的兴趣和天赋。“不能从一本书的标价判断它的价值”,罗比超常的嗅觉甚至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一份鉴酒的工作仿佛在像罗比招手……如果剧情就此发展,将成就一部中规中矩的真情召唤、浪子回头类的温情影片。

然而,影片安排了罗比发现被宿敌监视女友和新生儿子行踪震怒不已的情节。随着罗比对安稳平静生活的梦想破灭,随后剧情开始大反转。罗比、阿尔伯特、里诺、莫合伙抓住机会,依靠骗术、偷技、以及名流富豪的虚荣傲娇,成功在荐酒会上潜入酒窖,用天使一份的理论,用其他酒桶里的藏酒置换出天价酒,并卖给贪婪的收藏家。“社会渣渣”靠本事逆袭,实力打脸“上层名流”,搞笑的剧情竟传递出一种悲哀甚至绝望的腔调。不是为被欺骗高价买了杂酒的土豪悲哀;而是为“顺从并接受这个社会的规则并不会让被压制在最底层的人们就此过上安稳的生活”而悲哀。

影片结尾,出现在老社工哈利桌上的那份麦芽酒庄天价酒是对这个天使般善良之人的感恩,也是与冷漠世事中对温暖的褒奖。

然而我认为“天使一份”的含义并不止于此,正如影片一样并不止如此温暖:“每年因蒸发而损耗的酒大约有百分之二,这部分就叫天使的那一份。而每年摆脱般歧视、像从密闭的酒桶中蒸发一样,从社会底层摸爬出来的边缘人是否有百分之二那么多呢?对于他们是否也有逃逸出酒桶的天使那一份的幸运呢?”

 4 ) 苏格兰威士忌宣传片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 Share(送给天使喝了)。’”格拉斯哥威士忌酒厂的向导,神圣的向面前这群被罚社区劳动的社会小混混们介绍到。

这也太他妈有趣了,这群从不读书,处处酗酒惹事,连蒙娜丽莎都以为是隔壁某个新来婊子的家伙,被简单的说明文吸引住了。尤其对我们的主角罗比来说,这是人生中闻到的最浓烈芳泽。这个因恶意伤人差点被判入狱的年轻人,最近刚成为了父亲,他决心不要再在穷街陋巷这般亡命的混下去,正苦恼于只有诺言没有行动方向时,那第一口“什么狗屎”的威士忌竟让他发现了自己有一只敏锐的鼻子。不但可以在稍加培训后识别酒的年份和种类,更进一步嗅到了改变灰暗前途的宽敞大道。

从布莱顿学派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开始,英国电影就打下了良好的现实主义基础。约翰.格里尔逊和汉弗莱.詹宁斯于二战前后,又通过“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将这一传统进一步巩固。到了战后的“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时期,林赛.安德森与托尼.理查德森将强烈的戏剧性融入现实主义的题材中,带来了一番极其激烈又好看的风景。等到了这二三十年,写诗美学与社会责任的接力棒又牢牢握在肯•罗奇和迈克.李手中,肯•罗奇更以11次入围戛纳电影节并3次获奖(《致命档案》1990年评委会奖、《石雨》1993年评委会奖、《风吹稻浪》2006金棕榈奖)的最高纪录,而无可争议的成为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在当代的第一代言人。

在肯•罗奇的新片《天使的一份》中,你可以看到老头前述作品中所反应的一系列社区面貌和失业现实,“就在去年,英国的失业青年总人数突破了史无前例的100万,我想讲述一个关于这一代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将来,他们确信自己不可能找到一个稳定持久的工作,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处于这种境况之中,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为此,他挑出失业大军中的其中四人,醉鬼、小偷、打手、流氓,他们是那种伦敦骚乱时绝对会去打砸抢烧的暴徒(对不起,那个时期只有书店能幸免于难,因为没人看书),同时也是各有才华、性情耿直的潜质好青年。导演得让他们产生好看的故事,从而让社会重视他们,因此,他采用了盗窃浪漫冒险片中的类型元素,让一桶以115万英镑拍卖价创造世界纪录的威士忌,来发展精彩的关于成长与改变的故事。对于骚乱中的暴徒,威士忌是魔鬼; 可对于渴望奋斗的青年,威士忌又成了“天使的一份”。一则绝佳的苏格兰威士忌文化宣传片,不是吗?

 5 ) 近期看过最棒的电影

喜欢这种温情但不煽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电影。只有在电影里,聪明的人渣会如此走运,拥有一个happy ending,但正是如此,电影才有了魅力。光头男孩真的太可爱了,超爱这种超爱闯祸,但是又拥有奇思妙想,会从不同方式看问题的人。喜欢这种时不时出现的突发事件的这种超刺激超级吸引我。电影中的背景音乐真的超ok。很喜欢肯洛奇导演的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主人公robbie有天赋和能力,但的他这种底层的小人物根本没有办法被这种小资的工作所接纳,他们必须从通过这种另类的方式去实现,世俗的这种学历也好,道德也罢,这种等级观念窒息了那种天才少年发挥天赋,但正是肯洛奇给了这种小人物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这正是电影的对我的意义,是一种梦,给一个暂时逃离现实的可能。另一个方面,肯洛奇生动的展现了,其实大部分人像片中的这个富豪一样,并没有尝出来一个威士忌有没有被掉包的能力,大多数是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谓的一些酒评或者类似一些外在标准所影响,认为高价钱的东西他品质一定好,另一部分人即使尝出来了这个威士忌,在我口中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他相信这一定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自己的味觉不够高超,是他自己品味不够不好,并不是这个酒真的出现了问题,超爱肯罗奇导演这种对现实社会凌厉批判和剖析。唯一个我不太喜欢的点就是,这个说英文的口音我实在是有点接受无能hhh。

 6 ) 看完这部电影,我再也不喜欢威士忌了

细想一下,我们给世界贴标签的方式真的特别让人惊讶。

比如说,作为一个威士忌爱好者,你眼中的苏格兰一定和威士忌紧密相连。你想象那有高地的壮丽和斯佩塞画境一般的柔美,几个海岛各有各的凌冽,神奇的威士忌像奶水一样被从这样的土壤和空气里挤出来,最终到达你的味蕾、脾胃和肝脏,让你整个身心都体验里一番中土奇幻世界的现实微缩景观。

假如你是个电影爱好者,说去苏格兰名胜古迹你会先想起坐落在爱丁堡的全世界最脏的厕所,然后你会想到找遍全球也找不出来的那种无赖酒鬼和死道友,这些人只有少数是清醒的,即使在那样的状态下他们满脑子也都是下半身的事情,更不用说多数“大”了的时候他们对于自己和他人是多么危险。不过在清醒和另一种清醒交接棒的那一小会,他们也可能会萌生出逃离这种生活的小想法,然后一面没干的水泥墙糊在他们脸上,让他们待在原地。

那面水泥墙就是肮脏但不又让你离开的苏格兰现实生活。

哪个才是真正的苏格兰?

《天使的一份》,主角同样就是一个来自苏格兰贫民阶层的年轻人,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一技之长和存款,有的只是一个世代为敌的仇人家族和即将分娩的女朋友。

有人说这是一部“猜火车”版的《杯酒人生》再来点《心灵捕手》的意思,但仅凭这个电影不可能如此获得评论界认可。肯·洛奇一如既往通过这样一个充满了酒香的故事里施展了他的人文关怀和对中产阶层的批判,但我更好奇的是,这部电影中威士忌到底作为怎样的一个存在。

很多人认为这是这是个苏格兰威士忌的形象宣传片,但电影其实说了啥?

电影叫做“天使的分享”,听上去是蹭每年橡木桶陈过程中的固定蒸发量这个威士忌迷津津乐道的梗,其实完全就是在讽刺。因为即便从法理上几个人的偷窃行为违法的,但导演自己就曾说过,他从不认为他们这么做在道德上有问题。

肯·洛奇的温情不会直白咆哮说苏格兰威士忌根本他妈养不活生于斯长于斯的苏格兰人自己,但电影中点点滴滴其实都在告诉你:苏格兰已经成为一座巨大的民族村,威士忌是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中产消费者喜爱的文化纪念品,它们其实跟苏格兰贫民的日常没太大关系,而在其中艰难生存的小国公民如果想要向上攀爬,除了为有钱美国人和日本表演威士忌文化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并且想要成为罗比至少得具备两样东西,一是品尝威士忌的天赋,二是敢于偷窃。

为了保持这种态度上的偏向,除了让几次针对威士忌厂的偷窃都不被发现以及用饮料瓶装昂贵威士忌之外,还让其中一个智商最低的醉鬼砸掉了四瓶中的两瓶Malt Mill威士忌。

估计刚才想要手刃罗比的朋友现在目光又转向了这位。

这部电影的主角保罗·布兰尼根自己就曾是个少年犯并四处流浪,而且他拍摄电影时也已经成为父亲,所以某种程度上他就是他所饰演的“罗比”,只不过在现实世界他施展出的是表演上的天分。而肯·洛奇自己,其实也并不是苏格兰人,这或许也是因此他能够为罗比的结局保留一丝光明面在其中的缘故:我们自己养出来的混混如果有一天想要改邪归正,他还可以带着他的老婆孩子,开着可爱的旅行车到那些美国人日本人争着抢着来拍卖昂贵威士忌的酒厂上班。

尽管威士忌文化和苏格兰贫民阶层根本没有兼容的意思,但前者最终还是挽救了后者。当然,直到最后酒鬼和小偷们也没对Malt Mill的酒本身产生任何兴趣,他们把多出来的那瓶送给了真正的天使,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指导员哈里。

最终,城市文化中的反叛精神都会消退。更可悲的是,它们并不会真正消失,它们会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的包装纸,被利益裹挟着,成为可供消费的旅游纪念品,里边满满都是刻奇的糖果。今天不管是柏林还是爱丁堡,愤怒的年轻人甚至改用一个原本就很“士绅化”的词——“士绅化”(Gentrification)——取代过去满嘴生殖器的诅咒来描述这种让他们恶心的变化。

不知道相比置身于一个不得不叛逆的环境中,那种结局更让人无法接受。

同样来自英格兰的导演曾经在1996年拍摄出《猜火车》并为那个城市带来各种旅游消费资源的导演丹尼·博伊尔在2017拍出了《猜火车2》,电影中,他就让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体会了一下被迫消费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旅游符号的感觉。

这20年里你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想象,如果《猜火车》拍续集会是什么样,毫无以为的是,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它能够展现出的时代印记就会越强,但不管在哪个时期去拍续集,答案都显而易见,他们处在一条渐渐沉沦的漩涡轨道上,在轨道的哪个位置取决于什么时候拍,但归根结底方向都是毁灭那一处。

即使马克跑到荷兰戒毒20年,他该离婚也要离婚,该失业还得失业。他还得回到苏格兰,回到他以前的生活中去,找到怎么看怎么想把女朋友卖给自己的老朋友,趁着自己没老到动不了之前再干一笔。

通过一首现编的听上去非常爱尔兰的破歌,从天真的新教徒那骗来一堆银行卡,这恰恰也正印那句老话,再怎么装外宾,你和你的祖国也一刻不能分割。

因为在《猜火车》的宇宙里好像就没有威士忌这件事,没有肯·洛奇认为能够拯救苏格兰人民的东西。

 短评

肯大爷还是不要拍这种片子了……前一个小时是标准的肯大爷60年代水槽现实主义风格,后半个小时完全变成了另一部片子(按美国片的逻辑前一个小时要压缩到半个小时后半个小时扩到一个小时才合理吧……)。似乎肯大爷就是一部特政治一部特别不政治这样混着来的。男主角是标准的肯大爷风格,戏很不错。

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厨房洗碗槽”电影,英国电影的另一面,在现实的窘迫糟乱和真实之余还有一份生命力旺盛的乐观和喜感,肯·洛奇心底的那份善良和光明太有爱了。挑战听力的苏格兰口语的英语本身就带着喜感,小混混们的粗口和狂暴背后带着现实的无奈,但那份杂草般的强劲生命力就像苏格兰威士忌的香味一样浓烈。★★★★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困境中的希望从来都是不缺乏的

6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略无聊。

9分钟前
  • 遙遠
  • 还行

几个可能永远也变不成男人的孩子,为帮助想要成为男人的他,长途跋涉完成了一次深沉的“侠盗”。跋涉的意义,可能就是最终能给自己创造一个满意的家

11分钟前
  • Morphée
  • 力荐

再老的题材加上苏格兰英语都是新的

16分钟前
  • 轩辕大福
  • 推荐

有Roger Allam爷爷!片子真不错,笑点好多,配乐居然还有500 miles!感觉又带黑色幽默又真实,现在这样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腐国其实这种无业彷徨的年轻人真是太多…而且是我喜欢的happy ending~以及,苏格兰口音永远这么销魂,等有字幕再看一遍,哪怕是英字也好=_=||

21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力荐

为这光明的结尾加一星;如果你想改变,就一定能改变,非不能也乃不愿也,今日之努力,定会在或近或远的将来收获些许;色调清新,苏格兰口音有趣,为肯·罗奇的励志叫好。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在两家威士忌蒸馏厂取景,第一家是苏格兰柏斯郡的汀斯顿蒸馏厂,柏斯郡曾是苏格兰威士忌的核心产地,拥有过百家威士忌蒸馏厂,现在只剩下六家,汀斯顿是其骄傲,也是进入新世纪转型最成功的一家。英国传统,最后狠狠嘲笑美国佬钱多人傻。

27分钟前
  • 羊男
  • 推荐

棒!今年可以力推的一部电影。导演对叙述节奏的掌控相当厉害,看着舒服。诚恳坦然,素朴的力量,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真实。未被诠释成心灵救赎片和苦情催泪片,而是温情脉脉的苏格兰风情。几个笑话真是笑死了。

28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杯酒人生四小强

3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原以为是沉重严肃的题材,没想到后面改成江洋大盗风格了,哈哈哈

36分钟前
  • EVANGELION
  • 还行

今年看到的最舒服惬意的电影。保留住了英国那股清新、轻快的风格,冷幽默时不时点缀一下,看下来一点不闷,反而很沉醉。别有格调的乡间美景,不紧不赶的生活节奏,就连那腔别扭的苏格兰口音,都变得异常可爱。后半部分的励志,更像是《光猪六壮士》《跳出我天地》给人的感觉,锁定年度最佳英国电影。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开头挺混乱结尾很光面 偷酒那段紧张死我了 虽然不喜欢威士忌 但是好像知道极品威士忌是什么味道的。。。。我操!!!肯洛奇的片子!!再加颗星!!!

42分钟前
  • Frank
  • 力荐

12戛纳评审团奖,还是猜火车那一套,苏格兰人的荧幕形象真是不堪。

43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回归自己最擅长领域的肯·洛奇很难让人不喜欢他啊。这几年的肯洛奇作品总有点温馨感动,看完之后让人心里暖暖的。Angels' Share是一个藏酒的术语,片里已经做了解释,用做片名则有了新意,真是浪漫。第一个想法就是也想喝上一杯。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虽然还是着眼于现实,并加入了童话式的元素,但“寻找埃里克”已经暴露了肯洛奇拍喜剧的很多问题,这次依然如此。一切都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有点温情,但也有点平淡。

5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

54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杯酒人生》版本的《猜火车》,结尾真是搞笑又治愈,啪嚓一下"干杯"我都笑裂了哈哈哈。苏格兰人的皮+天生乐天派真是淋漓尽致!"It's like Mona Lisa in your bedroom!""Mona Who?"哈哈哈!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Oh my god! 非常喜欢,年度十佳!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述一个数次反转的故事,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对待苦难不太在意,对待成功漫不经心,绝望了半部电影,最后的乐观完全胜过所有语言。天使的那份百分之二的眷顾,也需要百分之九十八的浪费和陪练,百分之百的辛苦酿造。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