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乐坛

综艺大陆2022

主演:伍洲彤 陈楚生 王栎鑫 陆虎 张远 周震南

导演:内详

 剧照

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2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3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4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5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6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3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4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5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6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7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8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19我们的乐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16:16

详细剧情

《来看我们的演唱会》官方衍生音乐知识专栏,由知名乐评人伍洲彤带来乐评漫谈+艺人专访。

 长篇影评

 1 ) 9.5分与好看的距离。

冲着导师闲聊时的推荐和9.5分的极高评分看的,看完非常失望,实在不敢苟同这个评分。

首先,我认为本片的问题切入角度/聚焦方式与它想要达到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其次,对于题目和开头抛出的几个核心问题,全片都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化的拓展,并未深入探讨成因。全篇围绕相关疑问,啰嗦地进行多次重复无效叙述。但问题“各位好坏”“我们是怎么变坏的?”“怎么办”等问题缺乏深入追问。最后编剧把锅分给“7岁智力”的民众唯利是图的媒体毫不作为的政府,然后故作深沉地摊摊手,撒花。至于成因和解决方案,没有任何的探讨。

撕裂的团圆结局像是个笑话,剧终前幕布拉下来,我都想往上面写个“梦”字。

另外,编剧虽然没有好好深挖主题,却很贪心地塞进了很多私货,极度不舒适。

最后,本片在角色塑造上有多处不合理。

乔安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逻辑是自我矛盾的,性格发展与转变都演绎得太僵硬了。

乔安女儿的性格表征也是自我矛盾的。

中二青年刨土员王赦,前面一路开着伟人视角使劲儿刨,后期突然心理暴毙,性格转变一段看似合理实则极为唐突。是,沉迷在自己追求中的中二理想主义者确实可能会半路死去,但转变的原因却不太可能是因为这种事。

思怡和她的退婚夫一家,台词和表演很生硬浮夸,角色脸谱化太严重,我实在不太理解这段剧情对于本剧的意义是什么,这么浮夸实在是看着尬得难受。

最后一个槽点是关于剧集长度:既然对于问题成因的挖掘只是浅尝辄止,那剧情推进为何可以如此拖沓?砍成三集完结的迷你剧说不定会好很多吧。

有一个问题,我看了很多五星评论,一顿神吹,但都并没有提到这片子到底哪里精彩,哪里好看。

我觉得,实在算不上好看。

(只是记录个人观影感受,写多了超过字数就转成剧评了。)

 2 )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哪些台词引起了你的深思?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

注:《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由林君阳执导,贾静雯、吴慷仁等主演

这是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患了思觉失调的应思聪发出的疑问。

幸运的是故事结局走向很温暖,还了大家一丝慰藉。

但思聪的这个为什么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满是不解。

满是不甘。

为什么?为什么是我?

01

近几年的社会事件桩桩引人发颤。

林奕含事件、滴滴事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江歌事件……

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

近日我看到的只是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

“上海17岁男孩与母亲争执后跳桥”诸如此类似的标题。

注:图片来源网络

我不知道车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也不想去想。

但是我知道,

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而是每一根稻草。

02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

作为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也有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质问:

“你们拿被你们践踏的媒体权,任意断定人。 观众只有七岁智商,所以可以怪老板,怪收视率,怪观众,怪环境。 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 “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

注:图片来源于知乎

是的。

舆论会把犯罪者家属杀死。

也许母亲真的在车里严肃批评儿子,

可在儿子打开车门,

母亲再怎么敏捷也抓不住往下坠落的儿子的时候,

没有谁会比这位母亲更心痛!

这种痛就像有人问你为什么要亲手送自己最爱的人上断头台!

试想,当社会舆论全都转向母亲,

一味责怪母亲育人方式不对之后,

母亲的悔恨无穷,谁又能预料,她是否会以死谢罪?

而作为受害者家属在事件发生之后悲叹道,

“为什么是我的孩子”

“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这种念头即使转瞬即逝,

是否也曾想过杀死别人来换回自己家人的生命。

注: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与恶,其实没有距离。

我们不曾沟通和试着理解,便对他人自下死刑,我们没有做到善。

真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懂得判断是非对错就可以的。

李晓明他是杀了人,是的,他该死,真的非常该死。这没错。

可是他为什么会做到杀人这一步?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啊,太少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啊,太难了。

03

剧中一直主张人权的辩护律师王赦,

他一直试图走进犯罪者的心里,

希望社会上不会有下一个李晓明,下一个陈昌,下一个会犯罪的人……

他被所有人不理解,包括自己的妻子。

在极度不被理解之后,他终于对妻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不是每个人生下来都可以选择。 我知道接下来我这么说你会觉得很不公平,但媚,你真的很幸运…… 你有爱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你们甚至不用去担心你们的生活。 可是我们跟你们不一样, 我们可能会有个爸爸因为找不到工作,每天酗酒就打妈妈, 我们没有办法好好读书,甚至没有办法好好睡觉。 我们很穷,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去外面打工, 但有时候做一两个月就会被炒鱿鱼,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是在不断地被否定当中成长的。 甚至有时候就会相信, 那些在脑袋里面说他们没有出息、没有用的那些人、那些声音, 是真的。”

注:图片来源于知乎

在工作不如意的时候,我的脑袋里也会闪过上学时老师的那些批评,父母的那些责骂。

我会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自己是个废物。

我想过死。

我真的想过自杀,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天知道,这也是犯罪。

法律上这属于故意伤害罪,属于谋杀。

动念头那刻之前,我想要的只是沟通和理解。

我想要爱,

想要去爱。

在问过许多人之后,发现大家原来都一样。

恍然发现,原来真的是,

众,生,皆,有,病。

04

我们把自己包裹起来,自己舔舐伤口,我们病了吗?

我们开始不相信世界,我们开始怀疑周围的人,我们病了。

可是没有人想生病。

我想对你说说我的心事,希望听到的是回应,

而不是冰冷的“我很忙,没有空听你说”。

我想和你聊聊我的烦恼,希望得到解决方案,

而不是嘲讽的“你这算什么烦恼,人家xxx遇到更大的事都没说什么”。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快乐,希望你也同样快乐,

而不是冷漠的“这么正常的事情,有什么值得高兴”。

你觉得我病了。

我觉得你才是有病。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

我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

我们都是穿着病号服行走的病人。

我不要这样的世界。

所以,亲爱的,

我会认真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认真分析你的每一种情绪,

认真了解你做每一件事的原因。

你愿意同样对我吗?

我真的,想拥抱你啊。

我真的,想再次拥抱那个温暖的世界啊。

注:图片来源于知乎

05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林奕含在订婚宴上做过的致辞演讲的节选:

(在她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一年之后,我才敢去了解她的故事。)

我今年二十五岁……欸,差几天就满二十五岁了。

我从高中二年级,

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得了重度忧郁症,

准确点来说是我从高中二年级开始了我与重度忧郁症共生的人生。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林奕含本人)

后来遇到一些事情就在这上面加上了PTSD, 所谓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重郁症这件事情, 他很像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一双眼睛。 人人都告诉你说, “你要去听音乐啊” “你要去爬山啊” “去散心啊” “你跟朋友聊聊天啊” 但我知道不是那样的。
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 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 然后再也拿不回来一样。 但与其说是快乐, 说的更准确一点,是热情。
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 我失去了与人交际的热情, 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 前几年我的身体状况好点,我就重考。
这几年一直处于没有工作也没有学业的状况, 前几年身体好了一点,我就去重考, 然后考上了政大中文系。 在中文系念到第三年的时候, 很不幸的,突然开始病情发作, 所以我又再度休学。 在我休学前那一阵子我常常发作解离。
所谓的解离呢, 以前的人会叫他精神分裂, 现在有一个比较优雅的名字叫做思觉失调。 但我更喜欢用柏拉图的一句话来叙述他, 就是灵肉对立。
因为我肉体受到的创痛太大了, 以至于我的灵魂要离开我的身体,我才能活下去。 从中文系休学前几个月,我常常解离, 还有另外一个症状是没有办法识字。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 对,但就是我打开书我没有一个字看得懂。 身为一个从小就如此爱慕、崇拜文字的人来说, 是很挫折的一件事。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办法参加期末考, 然后那时候正值期末考。
我的那时候中文系的系主任就把我叫过去讲话。 我请我的医生开了一张诊断证明, 然后我就影印了很多份,寄给各个教授, 跟他们解释说我为什么没有办法参加期末考。
这时候系主任与助教就坐在那个办公室里面, 助教在那边看着我, 然后他说: “精神病的学生我看多了,自残啊,自杀啊,我看你这样蛮好、蛮正常的。” 然后这时候我的系主任对我说了九个字, 这九个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他拎起我的诊断书,问我说: “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 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
当下的我,我觉得我很懦弱。 我就回答他说:“我从医院。” 但我现在想我很后悔我没有跟他说: “主任,我没有笨到在一个,活在一个对精神病普遍存在扁平想象的社会里,用一张精神病的诊断书去逃避区区一个期末考试。 然后你问我从哪里拿到的。 从我'的屁眼啦!干!” 我很想这样说,但我没有。
所以我要问的是,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 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 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 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 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 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 然后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 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我不知道温暖传递的速度是多少。

但是我知道,我不会做压死骆驼的稻草,我要做给予骆驼能量的水珠。

你愿意和我一起来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倾听世界的内心吗?

最后,我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两句台词和大家共勉——

“为什么是我?”——应思聪

“可能是因为,你比较勇敢。”——宋乔平

公众号【VIP大影视圈】,一个有态度,讲深度的影评号。

 3 )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那么一点点

刚刚看完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果然很棒啊。而且这部剧实在是意义重大,一个直观表现是豆瓣评分,现在有9万多网友打出了9.5的超高分,刷新了台剧的评分记录。

之前台剧最高分是根据白先勇小说改编的《一把青》,评分9.3。而台剧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新白娘子传奇》,评分是9.1。

即便放眼整个中国电视史,把大陆和香港都放进去,这个评分也足以进入金字塔尖的第一梯队了。我查了下,目前超过这个评分的只有三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87版《红楼梦》。

大陆网友讨论热烈,台湾媒体也把它当做里程碑式作品来讨论。

于是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部剧能够刷新记录,获得如此之高的口碑?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直面现实社会问题,而且是同时包含多个议题:从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随机杀人”),辐射到死刑存废、媒体操守、网络暴力、法治程序正义、精神健康救助……

之前几乎所有的超高分国产剧,都是历史题材,我们只能以史为鉴,从《大明王朝1566》找到现实问题的隐约对应。现实题材当然也有,比如《蜗居》,名义上是聚焦住房问题,但演着演着重点就走偏到了男女关系上面,还是出轨、小三、包养情妇这类俗套狗血戏码。

《我们与恶的距离》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如此之多,而且没有走偏,每个问题都得到了精准又有深度的呈现。而我觉得最难得的是,没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没有明确地告诉观众结论,而是让大家自己去思考判断。导演也说了,“我们没有偏颇任何人”。

那些复杂的问题包括:

对一个滥杀无辜的罪犯,是否就应该从重从快地处于死刑?杀人犯也有人权吗?假如有,应该到哪儿?到底要不要继续保留死刑?如何理解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所做的工作?这份工作也是“正义”的一部分吗?极端暴力事件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吗?杀人犯的心理需不需要被大众理解?你认不认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句话?杀人犯的家庭,要对他的罪行负责吗?

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否一定就要被管制?如何做到既防止精神病人危害社会,又不损害精神病人自身的权利?精神病院能不能开在闹市区?如何帮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在和精神病人相处的时候,是提高警惕另眼相看,还是平等对待?

媒体如何平衡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大众爱看什么,媒体就要去报道什么吗?大众知情权和被报道人隐私权之间的边界如何划定?媒体本身到底需不需要被监督管制?被谁管?怎么管?新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大众在网上发表言论的边界在哪儿?言论自由就意味着可以随意发言而不需负责吗?怎么看待键盘侠以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为什么网络舆论总是充满戾气?网络民意是真正的民意吗?

以上每一个问题,都在短短十集的剧情里有充分的展现和讨论,可见这部剧的能量密度有多大。

这种现实主义的严肃正剧,我们此前只能在美剧英剧日剧韩剧里看到。很多人对台剧居然有这样的质感而惊讶,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台剧好像只有两种类型:傻白甜爱情剧和苦情乡土剧。

可实际上,《我们与恶的距离》绝非横空出世,之前已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土壤培养期。台剧几年前就兴起一股社会题材热潮,比如《光阴的故事》讲眷村文化,《麻醉风暴》讲医疗问题,《出境事务所》讲殡葬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讲亲子关系。只不过这些剧都没有进入大陆观众的视野而已。

《我们与恶的距离》不过是在前述成功作品上的又一次升级换代,几乎达到了国际级的高水准,这才终于让总是习惯性小看台剧的我们关注到。

我看了一些幕后主创的采访,大家都觉得本剧之所以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好剧本。编剧吕莳媛,是台湾现在最有实力的金牌编剧,同妻题材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她也是编剧之一。

▲编剧吕莳媛

为了写《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本,她花了两年时间做各种调查,遍访新闻界、法律界、医务界。

因为剧本太好,其他主创也都很认真对待这个项目,不敢有丝毫怠慢。

比如美术组,就专门搭建了一间电视台办公室,所有设备器材都尽量靠近真实的电视台,不忽略每一个细节。

剧情重头戏主要是发生在品味新闻台,演员们就真的按照片中角色建了一个工作群,可以说非常入戏了。

饰演人权律师的吴慷仁,剧里的工作是专门为死刑犯辩护,反对死刑,而吴慷仁自己却是支持死刑的。

这种矛盾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就花了大量精力去和法律界人士沟通交流,去了解废除死刑的理由,还有什么叫程序正义。

这才有了全片最有震撼力量的那场戏:得知当事人绕过法律程序被处以死刑后,律师王赦大醉一场,然后向家人哭诉自己捍卫人权的初衷。据说演这场戏之前吴慷仁真的喝了不少酒。王赦这个角色在剧中大部分时候都是沉着到压抑的状态,这是他少有的释放时刻。这段戏值得拎出来单独细品:

我们与恶的距离:李晓明被枪决律师情绪崩溃,这段演技炸裂呀_腾讯视频

律师王赦还有一场戏我也挺喜欢,就是他在车里告诉妻子自己的身世:原来他从小就是个弃儿,在育幼院长大,后来一度成为小混混,差点酿成杀人大祸,只是因为那天迟到才得以幸免。

短短一场戏,就让之前一直都不近人情的王赦袒露了内心,也让人稍稍理解了他为什么会选择帮杀人犯辩护。

除了主角,配角也都很努力。饰演杀人犯李晓明的演员王可元,戏份并不多,可他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按导演要求读存在主义哲学,想让自己的精神进入另一维度。后来因为看得太认真,又被导演叫停,怕他太入戏走火入魔。

除了看书,他还很长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刻意不和外界联系,就是为了培养反社会的情绪。

另一个戏份更少的杀人犯陈昌,他的扮演者叶子彦也做了很多功课,面对镜头张口就是一串关于精神病患的数据。

整部剧最让人惊喜的表演,还是来自于女主角贾静雯,她演的是品味新闻台高管宋乔安,儿子在电影院被李晓明杀害,从此她就性情大变,用酒精和工作麻醉自己,成为在职场上苛刻对待员工的女魔头,把所有的脆弱和悲情都藏在面具之下。

剧情中有个巧合: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李大芝恰好是新闻专业毕业生,又恰好来到品味新闻台成为宋乔安下属,宋乔安得知情况后公报私仇,安排员工跟踪拍摄李大芝,导致李大芝家人被曝光,并遭受舆论围攻。

李大芝来到电视台愤怒声讨宋乔安这场戏,是贾静雯的演技高光时刻。先是冷着脸过来应对李大芝叫板:

嘴硬说自己就是无良媒体,然后再次安排下属过来拍李大芝:

李大芝这时说的一段控诉媒体的台词也让人印象深刻:

宋乔安的反应是怒目而向厉声反问:“那我儿子呢,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边说边掉下一颗泪。

注意贾静雯演这场戏时的表情:面部紧绷,抿起的嘴角微微抽搐,是情绪激烈时努力克制的神态。这时即便我们也知道公报私仇不对,但对宋乔安还是理解怜惜的。

这只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场戏,其他无数场戏也都是这样,爆发激烈矛盾的双方都不是坏人,都可以被理解,但伤害就那样发生了。就像洪都拉斯演的配角News哥说的那样:“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个剧名。看剧之前,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剧名想说的是我们与那些恶性案件之间的距离,我们什么时候可能会被伤害。但只要进入剧情,很快就会知道,剧名的实际意思是说,我们有多大可能会成为作恶的那个人,我们会不会伤害别人。

剧中大大小小的角色,不光是杀人犯,其他那些看似善良的人物,也都成为过作恶之人。

新闻高管宋乔安,公报私仇,用媒体公器恶意曝光下属隐私,这是恶。

律师王赦,小时候加入帮派差点杀人,这是恶。

王赦的妻子美媚,不理解丈夫的工作,觉得杀人犯和精神病患都不配被保护,遇到精神病人热心帮助第一反应是抗拒,导致刚生的孩子没保住。这是恶。

李大芝有个师兄,当然也是新闻系毕业,他知道李大芝喜欢他,就利用这份感情靠近李大芝,用卑劣手段获取新闻素材。这是恶。

李大芝得知师兄骗她后,精神当场崩溃,扬言要杀了师兄。这也是与恶极度接近的时刻。

还有那无数网友,在网上不问事实真相就一味喊打喊杀,纵容戾气左奔右突,这更是恶。

▲每一集片头都会呈现此类的网友发言

我们都不要那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和罪犯划清界限,觉得他们代表“恶”,而我们自己代表“善”。不不不,善与恶常常只有一线之隔,或者根本就是混淆不清的。

还是王赦那段台词说得透彻:很多人不知道,他们能够安安稳稳地长大,能够岁月静好,那只是幸运而已。

这并不是为罪恶张目,为坏人洗白,而是一种温柔的同情和理解。罪犯是该得到惩罚,但如果光有惩罚没有理解,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罪犯。

当然这部剧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要讲的问题太多,剧情就必须环环相扣,密度太大,巧合太多,就会导致一些人物功能性过强,形象不够丰富立体,其中少数几个演员的演技也有点勉强。但这些都不重要了,能够有以上所说的那层层立意,那些肉眼可辨的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优点,除了给出满分好评,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4 ) 实名反对上面高赞影评

在这部剧的影评下,就有一篇某新闻的报道,出来唱反调。说这部剧是伪善。

很快就成为高赞。我觉得这很讽刺。

此文前面还在说,恶有大有小,说恶无法避免。好像有几分道理。后面就开始说,人们有权发泄愤怒。不仅完全违背这部剧想表达的思考,歪曲为“圣母洗地”。更是直接连自己的前半篇文章,都偷换概念。

看似理性,其实还是在为情绪找借口。说来说去,也就是想挑拨情绪而已。

实名反对这个媒体的文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每一集都会以网络上的留言作为片头。而那些留言,有的义正言辞,有的无脑发怒,有的宣扬暴力,甚至要把不相关的人都处死。网络暴力和不负责的言论,成为了新的恶。

这些恶,虽然小,但却汇集成一条大河,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

最终,又再一次导致出一个极端。

人人都高举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 有时候,我们与恶的距离,只差一个平庸的转身。

编剧创作这部剧的灵感,其实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2016年2月28日,一名母亲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小灯泡“逛街。突然,一名男子冲上来,对着小灯泡连砍23刀致其死亡。

经调查,这名犯案男子患有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这起恶性杀人案引发了极大关注,网友群情激愤,要求将凶手立即处死。

但让人意外的是,小灯泡母亲的态度却是,坚决不处死凶手。

她向媒体表示:与其立即处死一个罪犯,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他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没能接住他? 我们要如何改善、预防? 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有继续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们能做的,难道只有继续速速执行死刑?

所以这部剧,并不是要“圣母”原谅凶手,或者凶手的家属。

完全不是。

这部剧并不是单纯的要去谴责一个杀人犯,或是讲一个杀人犯的故事。而是要全面的去分析,整个事情所有的因素。

加害者罪大恶极,加害者家属呢?是一概有罪,还是一概无罪?

你不知道,因为你不认识他们。

不认识,就没有判断。

不知道,就没有发言权。

出了案件要走法律,但是是不是泄愤之后,就能消除恐惧?

是不是消除了恐惧,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

比如讲到媒体,这部剧就非常的专业。出了新闻,

有的媒体会无脑的报道,只为了更多的阅读。有的会确凿信息,之后才展开报道。

有的会引导情绪,甚至挑拨情绪,故意让群众发怒,好从中获利。有的会认真分析,针砭时弊,全面负责。

这一些,还有更多更多深入的讨论,我之前在《媒体,这才是真正的禁片》里,都已经讲过。

这部剧的初衷,只有一个。

就是宣泄情绪,并不能完全的解决所有事情。

相反,大部分时候这是一种逃避,逃避恐惧。

这部剧是让人们全面,清晰,理性的认识这件事——虽然让人类保持理性是困难的——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有些恶,不管再社会再美好,也会发生。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反思了。

更不代表群众就可以施加小恶了。

在这部剧的影评下,前面就有一篇某新闻的报道,出来唱反调。说这部剧是伪善。

很快就成为高赞。我觉得这很讽刺。看似理性,其实还是在为情绪找借口。

说来说去,也就是想挑拨情绪而已。

因为也许你没办法做到理性。要求每个都理性也确实很过分。也许你可以拒绝全面的认识,分析事情。但你不该说,人家试图思考,就是立场不对。只有宣泄情绪,才是正义。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

这让我想吐。

 5 ) 谁为我们的原生家庭之痛来负责?除了自己,再无别人!

一部好的剧,能让受众思考。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做到了,它引起了我的思考,相信,也有你们的。 看了4集,我觉得全剧的线索就是开篇王赦律师说的“李晓明杀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杀人犯杀人的原因落脚到了原生家庭: 1,犯人陈昌扣着指甲,问王律师他的父亲说起他什么了吗,问到他的什么事了吗?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问这句话时的状态,显然,他对父亲是否关心他充满了不确定。 2,应思悦的继母来找应思悦和他父亲的时候,只给思悦的父亲带了一份早餐,可想而知,思聪和思悦两姐弟从小到大又感受到了多少温暖呢?思悦的父亲更是说,早知道思悦母亲的阿姨是精神病患者,他就不会娶思悦的母亲。思悦父亲得到这句话,残酷地多么赤裸裸,思悦父亲对思悦母亲,可曾有过一丝爱意? 李晓明的原生家庭之殇并未揭露,但想必也是要落脚到原生家庭去的。 虽然编剧落脚在原声家庭,但编剧却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这可以从刘天晴的成长中反映出来。 刘天晴,因为父母的不和,母亲的关注不够,也成了有些令父母头疼的孩子。刘天晴就是编剧用来说明刘晓明,陈昌,应思聪的成长历程的。但是我们忍心责怪刘天晴的父母吗?我们忍心责备乔安和昭国吗?我是不忍心的。因为乔安和昭国的痛,我们都看到了! 乔安和昭国让我无比难过的,乔安和昭国是受害者,但他们也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女儿。一场伤害,行凶者伤害完了伤害就结束了吗?不是的,没结束,受害者也不能自控地要去制造另外的伤害。 而这些杀人犯和让父母头疼的刘天晴,则让我觉得无比荒唐,我们是受害者,给我们带来伤害的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也是受害者,而我们的父母也是他们小时候那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我们都受到了伤害,但谁该被责备吗?没有人!就是这么可笑,没有人该责备,但是我们所有人却都受伤了!拿重男轻女来说,女儿受到了来自母亲的伤害,而母亲从小也是被外婆轻视着长大,母亲和外婆从小就见到身边的人都重男轻女,受了伤害的她们只能认同“女孩就该被轻视”来减少自己的难过与失望,女儿究竟能怪谁呢?母亲吗?母亲也是受害者,是这个重男轻女环境塑造出来的人,母亲的母亲亦然。 但原生家庭的伤害是真实存在的,它那么痛,它影响我们如此之大,究竟谁要来为这些伤痛负责呢?文写到此处,我突然知道了答案。本来想写,希望编剧能在后面的剧情里解答我这个问题,现在,我突然恍悟,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为原生家庭的痛负责,除了自己,再没有第二个可以帮自己了,原因就是这么简单,虽然自己并不是加害者! 突然觉得王律师这个角色的名字是“王赦”说不定是编剧藏了深意在其中。赦免给我们伤害的原生家庭,赦免精神病人犯下的错,思聪住院治疗后,曾因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流利地说着对不起,一遍又一遍!

这部剧还大量着墨于精神病人的问题,着墨于精神病人的污名化。我是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精神病人只是生病了而已!看到讨论区有一网友发表问题,给精神病人免除刑事责任真的合理吗?合理的。患了精神分裂的思聪有幻听,也有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想法,他们有时可能认为自己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但事实并没有,于是犯下伤人乃至杀人的罪行;也有可能他们幻听到的内容是教唆他们去伤人。 最后,希望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能为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伤痛负起责任来,想办法让自己走出来!也希望社会对精神病人能多一些的包容,即使不能做到,也不要去歧视他们,不要去污名化他们!

 6 ) 无法逃避的妥协与和解

周围不止一个朋友向我推荐这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用三个晚上一口气看完10集。看到最后一集,紧绷的情绪终于释放,无数思绪涌出,终于决定写下这两三年来,第一篇“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从来不远。

这部剧谈及的东西很多,媒体公权力、法律、公义、精神病人、被害者家属、凶手家属……聚焦的人物也很多,宋乔安夫妇、宋桥平夫妇、李晓文一家、应思悦一家、王律师一家。所有人因为李晓明、应思聪这两个“有问题的人“聚在一起。10集故事,围绕“寻找”、“妥协”与“和解“三个关键词展开。人们试图寻找杀人者为何杀人的原因,人们向现实无奈妥协,人们主动尝试和解。这部剧里的人物塑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渐渐丰满、真实,渲染到最后一集,逐层爆发,催人泪下的同时,也像这集的名字那样,让人看到”未来的样子“。

稍微关注新闻的人就会知道,这几年的台湾,并不太平。隔三差五就会出现所谓”精神病人伤人“的报道,其中2014年“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和2016年“小灯泡事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我不知道剧中李晓明案、陈昌案是否脱胎于这两个案件,但李晓明给父母的信中那句“我要成大事”的表达,和“台北捷运案”犯人郑捷的在自己FB上写下的“要做大事”不谋而合。郑捷的父母、弟弟,也在案发后与他切割,媒体报道用词为“神隐6天”,之后出面向受害者道歉,下跪超过20次。重看当时的报道,郑捷的母亲和李晓明的母亲装束一样,帽子、口罩包裹的严严实实,在道歉后飞奔着逃离媒体的追击。

五年过去了,剧中李晓明父母尝试着去和受害者家属达成“和解”,现实中郑捷的父母又在哪里,他的弟弟在做什么,是否也和李晓文一样改了名字重新生活,搜了一遍,没有半点消息。

我记得,那几年很多媒体报道都在问“身为郑捷父母是什么感觉”,“是什么造就了冷血杀人魔”,然而,无人能找到答案。他和李晓明一样,被快速执行了死刑,人们只能从他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只言片语去拼凑真相。他的父母,最终也没能站出来,亲口叙述孩子的成长,帮助分析、理清究竟是哪一步偏离了轨道,最终酿成大祸。

假如,我是说假如,在现实中,郑捷和其他很多被贴上“精神病”、“疯子”标签的人,能有幸和剧中应思聪一样,遇到一个不放弃他的姐姐,一个愿意聆听他的社工,一个愿意帮助他的朋友,或许很多时候,在帮助他们和自己”和解“的同时,也能避免掉很多悲剧的诞生。

突然想起2017年的港铁纵火案,那应该是距离我最近的由“精神病”引发的人员伤亡,1死18伤。案发次日清晨我去了现场,尖沙咀站内还有劫后惊魂的气息。60岁案犯张锦辉有精神病记录,需要定期复诊。案件中他被烧伤留医三个月后不治身亡,成为唯一的1死。而他为何作案的原因,也跟着他一起消散,他的妻儿,也再无音讯。

那起案件过后,香港传媒围绕“精神病患”关注并讨论过一点时间,最终不了了之。和剧中一样,传媒在意的是点击率,是血腥的标题,只有这样,才会让读者闻着血腥味来凑高点击率。标题怎么骇人听闻怎么来,内容怎么猎奇怎么来,比如在某媒体《【港鐵縱火案】疑犯鄰居買定家居保險:佢經常煲燶煲 間屋差啲著火!》报道中就提到,“邻居说案犯常常去赌钱、不做家务,好不容易做一次还差点引起火灾……”读者看了自然会联想到:难怪心理变态,这人该死。

没有人想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受害者家属只希望他们死,他们的家人也希望他们消失,键盘战士们早就杀了他们成百上千次。

没有人想寻找答案。王律师的执着和坚持,有什么用呢?在陈昌狱中自杀后,在他妻子因为恐惧应思聪而摔倒以致早产,最终孩子夭折后,他无奈妥协,放弃了去促成和解的尝试。

全剧最怀抱希望的人,放弃了希望,加上应思聪情况恶化,一切都down到了谷底,绝望,无奈,无可奈何。然而,在最后一集却大反转。没有放弃的社工,劝服了病情加重的应思聪,没有酿成伤人惨剧。王律师的老婆尝试理解、鼓励王律师坚持下去,去捍卫公义和人权。这种柳暗花明,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妙的地方,它呈现了不去试看看的后果,也描绘了努力去尝试的结局。

与恶的距离,就在这“试,与不试”之间。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复杂而多元的原因,包括性格、环境至诱发因素,可是传媒容易以单一因素来总结。“将复杂因素单一化很危险,变成finger pointing(指责)、二元化。我们不应该将事故当刻的因素,就解读为唯一原因。”

有港媒曾如是说。“媒体与恶的距离”,正正在此。韩剧《匹诺曹》里,男主角的父亲救火时死于火灾,却被污蔑为害死队友的凶手。劈天盖地的传媒令男主角和他的妈妈、哥哥走投无路跳海亲生。马航MH370事件,失踪的机长被传媒渲染成“会在家里开飞行模拟器的宗教狂热分子”,在其家庭所在的宗教国度,家人所承受的谩骂质疑,可想而知。

李晓文说的对,无良传媒“杀”的人,不比他哥少。

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是无良媒体的另一战绩。周遭的人害怕,越害怕,情况变得越糟糕。异样眼光、动不动就强势管控,让这些试图融入社会的”再生者“处于”被注视“的环境中,无法逃脱。

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知道,“思觉失调”,不是精神病。香港政府的“思觉失调”服务计划明确写到,“思觉失调是一种早期不正常精神状态,但如果不及早识别和及早治疗,是可能发展成为一 些精神病“。

如果及早识别“思觉失调”,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会比较理想。而且,当患者并未作出过任何伤害自己及影响他人的行为,日后他康复重投社区的成功率会较高。相反,如果患者早期未被识别和治疗,已发展到一些精神病时,治疗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即使彻底治疗,由于患者从前作过一些负面行为,又被人知道,可能影响其重投社区,过正常生活。

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又有有多少,去普及过、讲述过这些呢?

要拉开与恶的距离,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而不是找一个符合大众期待的单一答案,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李晓明的家人,用了多大的努力才再次活在阳光下,被害者的家属,用了多大的努力才再次火灾阳光下,让生活继续,是拉开与恶的距离的不可或缺的尝试,唯有此,才能告别对悲伤的妥协,迎来与痛苦的和解。

比起除之而后快,探究犯罪心理成因,把犯罪心理扼杀在摇篮中,是还活着的人,最应该做的,让恶真正远离的事。

【Copyright © 2019 独孤树(Akirastar) All rights reserved.】

-------------

微博 @akirastar

微信公众号【天下游侠(微信号: hitxyx)】

 短评

怕是金钟奖预定了

6分钟前
  • Joshua
  • 力荐

-“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可能因为,你比较勇敢。”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8分钟前
  • 早点睡觉
  • 力荐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在于是声讨恶人,还是声讨恶。

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终于有一部说国语的剧,不是煽动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偏见,而是剖开每一个个体,你看到的不过是每一个人的不幸。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才是恶的最佳培养皿。当我们能接纳他人身上的复杂性时,我们才会明白和接纳自身的脆弱面,看到勇气和恐惧是可以并存的,明白阴暗不会阻止美好。比恐惧更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11分钟前
  • 遐|想
  • 力荐

我想给五星 打这五星的原因是我一直希望有这么一部国产剧能关注那些可怕凶杀案后走不出案件阴影的人 终于台湾把它拍出来了 并且还这么用心的在关怀着里面那些深受伤害的人 我希望它能爆 ps 大陆争点气啊 台剧都拍得这么深刻了 结局尽管被一部分人说俗套 但是我喜欢这结局 不出意外年度华语最佳

12分钟前
  • 时青
  • 力荐

這始終是我一直關注的題材,血是如何冷卻的呢?每一個孩子剛出生都跟白紙一樣,這些殺人犯一如契珂夫所說的「冷漠無情是過早的死亡」。

13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力荐

从滴滴事件到红黄蓝到房思琪到胜利酒吧到更多每天刷新在微博热搜的事件,这几年关于社会刑事案件引发群众情绪和价值导向,有太多话题值得探讨了。有“刻奇”,围观者自我感动到不行并聚众煽情;有污名化,卷入事件的每个个体都即将被更大的名词代替来加入讨论;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有媒体职业道德的探讨,是否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意抹掉或支配媒体的声音。这些案件,活生生血淋淋,稍加整理都是最好的影视剧题材,也都应该借助影视作品的性质来引起更强烈、更广泛、更专业、更具有辩证态度的社会关注。台湾编剧的抱负、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看到了,大陆的编剧基本还在风花雪月和家长里短一地鸡毛里昏睡不醒。

17分钟前
  • 嘉凉
  • 力荐

第五集末尾部分炸裂。吴慷仁让我起鸡皮疙瘩,震撼。很多人说不喜欢他的角色,什么太过理想,我一点也不觉得。人生的多样性造成了思想的多样性。平坦顺利和睦普通的家庭出来的人怎么能理解从小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的人的思想和理想呢。平常的人连碰到精神病都要躲很远。因为怕因为未知。却有愿意去搞清楚背后原因和别人经历的人。我们不是这种人,但请不要妄加评论这种人。

19分钟前
  • 刘梦云
  • 力荐

思聪这条线拍的太好了,我们都有类似“为什么是我啊”这种时刻,没法讲,burnout过后还是要继续。我们也跟思聪一样,需要找到一个方式自洽。新闻跟历史一样,都有自己的态度,要认识到这点,我们每个人也是立场大于理智,换做自己是被害人家属只怕会更不理智。很喜欢news哥,男人真实的善良。I’m excited for the rise of AI because it will either make my life easier or kill us all and both of those seem like pretty good options at this point.希望能向news学习,不愚蠢的善良,但也不放弃善良,把握自己度,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已经是一张lottery了。

20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21分钟前
  • 降E大调
  • 力荐

贾静雯好美啊,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不拖拉节奏紧,没有十层滤镜美颜,前年的《荼靡》到这次《我们与恶的距离》,与台湾相比,越发觉得大陆剧总是这样动辄五六十集的长度,大半时间在扯皮废话都要归咎到电视行业制片人编剧的养猪流,既然随便拍拍就有收视率,剧情再烂制作再粗糙都有人看我干嘛要认真拍好剧啊?冯小刚说得对,就是有辣鸡观众才会催生出一大批辣鸡电视剧

25分钟前
  • 蒙牛莎白
  • 力荐

我们离恶最近的时候,是别人看不见你的痛苦,你就想狠狠报复社会,把暴力发泄在弱者身上的时候;是你看不见别人的痛苦,只把它当做猎奇谈资的时候;是斤斤计较,巴不得和身边人的困境撇清,只想保全自己利益的时候……而消除恶的唯一途径是理解,陪伴,担当,用心找到痛苦发生的源头,融化它,告诉它,我看见你了,你可以消失了。

3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我真的太喜欢应思悦了,一个女性的温柔和坚韧被发挥到了极致。就像一根单薄的皮筋,柔软却能紧紧拥抱每一个她爱的人。她说想要找一个能接受我爱的人和事物的人结婚。

34分钟前
  • 二仙桥居委会
  • 力荐

可惜,生活多半只有前9集,不见得只要努力就能有第10集。

38分钟前
  • 梧桐缺处
  • 力荐

台剧都玩到这程度了我们的国产剧还在玩滤镜玩美颜玩恶心!

39分钟前
  • 含光君、
  • 力荐

如《大卫·戈尔的一生》探讨法律和人性的矛盾,又如《聚焦》《夜行者》展现媒体人的真实写照。律师为杀人犯辩护,人们就骂他没有良知,甚至对他泼粪。其实,和发泄愤怒相比,还原真相更加重要。每件案件发生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冷静的人,能客观中立地查清真相,不包庇罪犯,也不夸大事实。记者为了收视率不播人们真正关心的新闻,而去播博眼球的新闻;为了流量和热度,还没查清真假就播假新闻,甚至可以为了发一个假新闻耽误女儿的生日;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传来传去把导演拍电影传成了精神病挟持儿童……律师未必都是为罪犯洗白,记者也未必说的都是真的。正义和邪恶只有一步之遥,因为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一样没有人性。极端的善,何尝不是另一种恶?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年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根据台湾的社会事件及律师真人原型做剧本改编,剧情相当紧凑,每一个角度的痛点都相当真实有力

45分钟前
  • Viola
  • 力荐

大陆编剧好生学一哈看看别个湾湾的现实题材就是看得很难受

46分钟前
  • 为爱鼓掌👏🏻
  • 力荐

台剧质量都已经拍到这个深度了,国产剧还在拍什么家长里短,情情爱爱。。。。

47分钟前
  • 豆友148140114
  • 力荐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的权利?哪些人有权利享有?哪些人被排除在外?评判善和恶是否合用是非的标尺?媒体和公共讨论应该持有怎样的底线?社会对于个人的重塑应该给予多大尺度的宽容?——惊讶于这部剧讨论问题的勇气和理智,这种理智源自某种坦诚:既然了解了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的问题,那么,我们好好聊聊看。而反观内地的电视剧市场就会清晰地感受到:不管是有意还是迫于压力,在这几年频繁发生、广泛讨论的社会事件面前,它们通通选择了背对现实、避开真相,然后,娱乐至死。

4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