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今生情未了

爱情片法国1992

主演:丹尼尔·奥特伊  艾曼纽·贝阿  安德烈·杜索里埃  伊丽莎白·布尔吉娜  布丽吉特·卡蒂永  米丽娅姆·博耶  斯坦尼斯拉斯·卡雷·德·马尔博格  Dominique De Williencourt  

导演:克洛德·索泰

 剧照

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2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3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4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5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6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3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4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5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6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7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8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19今生情未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0 20:13

详细剧情

  史蒂芬(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 饰)与马克西姆(安德烈·杜索里埃 André Dussollier 饰)是相处多年的好友,性格迥异的两人之间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让他们成为了工作上的完美搭档。两人共同创建了一个小提琴工作室,提供出售和修理小提琴的服务,日 子过得平静而快乐。
  作为工作室的客户,卡米尔(艾曼纽·贝阿 Emmanuelle Béart 饰)的第一次光顾就吸引了两位好友的目光,马克西姆更是立刻就对卡米尔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可是卡米尔的目光却落在了表面冷漠的史蒂芬身上。在拒绝和吸引中,三个人的恋情无法得以善终,多年后,当他们重新聚在一起,是否会因为曾经的退缩和恐惧感到淡淡的伤感?

 长篇影评

 1 ) 幸福好不容易怎么你却不敢了呢

之所以没有打五星,是怕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因为我只是懂得,却说不出它好在哪里。

剪辑没有匠气,流畅而朴实。但只是大量的中景,近特写,但只是心理和情绪。看得懂的是stephane眼里的深情,猜不透的是他拒绝camille的心思。可是我懂啊,从第一眼我就知道,这个男人对生活有着太多无以言说的想法和顾虑。
沉默,凝视,就是巨大的力量,直指人心。Camille一眼就爱上的手艺人stephane,有着专注于一项事情的沉稳。当他那样沉默的凝视着camille,聪明如她,也就读懂了。
所以她不能相信,stephane会拒绝。当camille抛下了给她举行的庆功宴和他去兜风并表示爱意的时候,他毫无感情的回答像一把把刀戳在她心上,她却终究忍住了歇斯底里,隐忍地说,不要看着我。然后转身离开。

太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肯付出一切去追求的人,在爱情上未必能胜利。
Camille醉酒,回家,平静地给自己化上浓重的妆,然后当着经纪人和现任男友maxime的面开始打电话。
最后她在小餐厅里找到了正和密友helene说话的stephane,三人无不尴尬地坐下。
“说点什么吧,我不愿意就这样结束。”
其实已经死过一次了。不是不明白,只是不甘心。

这三个人,突然让我想到《东爱》里的莉香、完治、和里美。
太爱了。越爱的勇往直前的人,越让他本能的后退,怕烈火焚身,怕转瞬即逝。而那个从来只会倾听,永远包容的人,却让他感到安定。当camille终于爆发,愤然离去,当maxime当众抽了stephane一巴掌的时候,stephane他茫然的目光,似乎在四下寻觅可以依靠而不是嘲笑的人,helene站起来,向他走了两步,然后停下来。

可是被压抑了的感情往往不是一道深深伤痕一刀两断的事情。Stephane终于明白些什么,主动去找camille。
可是camille说
“You can say,but now I’m empty one”
这才是结束。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受了多大伤害,也只能藏起所有的悔恨和不甘心,走回原来的路上。虽然未着笔墨,我却能感觉,他们各自,花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回到原点上。

“过去多久了?”当maxime能对stephane重新开口的时候,他问,“八个月了?”
“八个半”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Stephane的日子,没有camille,没有好友maxime,就连一向宽容似乎永远等待的helene,也说认识了一个新的男人。他坐在新的工作室里,无法抑制对时间的敏感。生活毫不留情的,都以此为界,画上了坐标。
他重遇camille的时候,camille留下了一个告别的吻,他就带着这一点余温,坐在反射着街道人来人往的咖啡馆落地窗后,久久不动。

我始终懂得。但始终没有哭。是他们,或是说真实的生活,教会了我们忍耐。所有“我以为我们会”,所有的不告而别,都请忘记。因为唯有忘记,我们才能重新走下去。

“How are things with you?”Camille的经纪人问stephane。
“I’m getting old”
“Do it fast”

 2 ) 三类人生追求

史蒂芬和马克西姆是同窗好友,两人一起弄了个小提琴工作室,卖小提琴,并修理小提琴,后者深受各路大师的青睐。史蒂芬负责手艺,马克西姆负责社交,拉生意。史蒂芬内向,心思深不可测,马克西姆外向,八面玲珑,两人合作愉快。

卡米尔是个小提琴音乐家,有着大师的潜质,关键还美得不可方物。

卡米尔的出现,让马克西姆和史蒂芬都瞬间被吸引。马克西姆迅速追到了卡米尔,建立了肉体关系。卡米尔来工作室修小提琴,迅速被史蒂芬的内在吸引。史蒂芬因为卡米尔的出现,从未燃起过的火山口迅速喷发,然后又迅速冷却。卡米尔饱受爱而不得的煎熬,向马克西姆坦白她对史蒂芬的感受,马克西姆说他也看得出来史蒂芬喜欢她,因为他太了解史蒂芬了,从来没见他这么不正常过。

卡米尔找史蒂芬表白,史蒂芬虽然内心喜欢卡米尔,甚至可能这是他此生唯一爱的人,但他拒绝了卡米尔。崩溃的卡米尔在调整了情绪后,再去找史蒂芬,让他打开心扉接受这个世界,史蒂芬再次定住。

后来,史蒂芬自己开了提琴工作室,马克西姆再次和卡米尔在一起,史蒂芬远远地看着。

必须把以上写完,才能分析这三类人生追求。

马克西姆代表最大众和普遍的那类人生追求,追求外在——美貌,肉体,技艺。

卡米尔代表精神层级的追求——她不会在意道德框架,没遇到精神前,她不拒绝肉体的愉悦,在遇到精神后,不顾世俗看法,毅然地去追。心灵的需求和依赖,是她最需要的。

史蒂芬代表一种山顶的对孤独的追求——他轻易不会动弹,心如磐石,遇到他真正能拨动他心弦的人他也会共鸣,但最终他选择了孤独,尤其是他半夜去造访老师,窥见老师和朝夕相处的伴儿大吵后,更加坚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他热爱的小提琴不会伤害他,而人,会。他也不会伤害他热爱的小提琴。只有和物保持着关系,才会不出现痛苦。他看明白了人生,所以宁可放弃和卡米尔的精神共鸣,保持孤独,乐在其中。这类人少之又少。

导演应该是追求孤独的那类人。他拍了这么一个大多数人看不明白到底要说什么的影片,他根本就没想在意别人怎么看吧,反正他乐在其中。

(现实中,史蒂芬的扮演者和卡米尔的扮演者有过十年的感情)

 3 ) 郎心似铁

法国片《Un coeur en hiver》,按本意大约译作《冬之心》,中文又译《郎心似铁》或者《今生情未了》。觉得译得不准,照我说,不如译成《今生情了了》。女主角是个小提琴家,美丽自负。男主角是修补小提琴的行家。他帮她修琴。他去看她排练拉威尔的作品,被她迷住,也许是被她的音乐迷住。

她知道他们彼此喜欢。她向他表白,他却说,他不能给她所想要的。换句话说,他不爱她,这只是一个测试自己魅力的游戏。她想不通,明明可以开始的,怎么突然停止了?她摘下自尊心,她在餐厅摇乱了头发,优雅全无,她禁不住叫出声来——那就把这个游戏玩到底,和我上床呀!——生平没有这样被拒绝过,她只觉得耻辱。她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已经把他们逼到死角。

我为她心痛。可怜有时女人的自尊和骄傲在爱情面前多么不堪一击。可惜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之后当他略有悔意,也许不算悔意,只是一丝歉意吧。他是不爱她,他只爱他自己。他去看她。还好,她已经记起了自己是谁——她的骄傲。她说,祝你好运——她已经劫后余生了,就算那丝耻辱抹不掉,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电影末了,他们在餐厅告别,朋友式的告别。他一直望着门口。看她坐上车,在阳光的阴影里。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别,别转头看他。但她看了,她凝视他——她的眼神清澈,寂寞。在拉威尔充满哀伤的钢琴三重奏里,当时间飞驰而过,她从前渴望过的,她已不再想。为之撕心裂肺的东西已经半途而废,灰飞烟灭。

他们的脸上表情几乎都很平静,尤其是他。相遇之前,他们都各自坚忍沉默地走着人生这条泥路。他似乎无父无母,一直独居着,也没有性生活,唯一有个无话不说的开书店的女友。她跟着严厉的女经纪人在古典的路上打拼。拉威尔的曲子很多处用到弹拨,象他们按捺不住的心跳。我喜欢拉威尔,很早从他的“死公主之孔雀舞”就开始喜欢。他的曲子有小小的刺,一直戳着我。他们相遇后,她以为他懂她,她以为他也会爱她,她以为她已看透他,她以为人生自此有暖可取,她身不由已趋向他......一切如梦幻泡影。

也许他早就明白了,人生还是个印象派比较好些。他坐在餐厅里,从头至尾一动不动。

 4 ) 爱的技巧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往往有这样的误区,以为爱是独立于此之外的,不需要技巧,只要去爱就好,否则,似乎不够纯粹,甚至有所玷污。其实,爱人是最需要技巧的。

就如同以直率之名行事,伤及旁人,还委屈莫名:我便是如此,我不加掩饰,啊,至少,我不虚伪。

爱的技巧在于……哈哈,作为一个毫无技巧的人我只能以失败感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却不能道出一二。

如同片中的男配角,在女主角事业上支持她,找来修琴好友帮助她,在她的爱情转移时宕开一笔不纠缠,在关键时刻给男主角一巴掌,最后留在她身边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不年轻的人,也许他也积累了很久,才如此行事潇洒,看似圆滑,但观者和接受者应该都觉得在情在理,受用十分。

如同片中的男主角,爱一瞬间发生在眼神的闪烁中,却只是循情而动,时不时去一下录音室。压抑自己的感情是性格及经历所致,不成褒贬,即便在女主角表白时违逆自己的心情,也是个人所选,但本能的毫无技巧的拒绝,令女主角受伤、进而行为乖张丢人,便是无技巧的憾恨了。我觉得,一开始,他就没有给这份感情规划未来,无论是勇于承受还是断然拒绝的未来,什么都没有考虑,只是在不能压抑时找方式消解,或是持续地压抑着。即使爱上你是我自己的事这一类感情,也应该是有技巧的吧。

爱是有愉悦与伤痛两个层面的,如此,爱的技巧便指正面意义上的至少不去伤害所爱之人最好令他幸福愉悦的技巧。小到动作、用语(语言有时是多么尖锐的武器),大到行事、为人。与无技巧的爱相同,一颗真心不可缺,否则,技巧就真的沦为了钓鱼工具。

如此,爱也是泛义的,扩大到家人、朋友,越是深爱,越应讲求技巧,珍而重之,令这爱的意义凸显。

但是但是,想了这么多,不过供那聪明有悟性一点就通而尚未意识到的人儿,做个警惕。

片中男主角那样的人,已经不年轻了,我恐怕他是永远做不到了。爱情到底不是特效药,不能突破壁垒,令冬天的心融化。

至于在一个人和一群人中都活得很好在两个人中就死亡的自己,望着无法断言的未来,微微苦笑。

--------------------------------------------------
本片从情调上讲似乎有点类似《去日留痕》,但我觉得两者区别很大,后者才是真正的古典美,压抑是出于观念和责任感。而本片极度现实、苦涩,在我上周叫嚷着有没有不浪漫的法国片之后,终于看到了一部不浪漫的法国片。

在我的感觉中,本片与《神秘失踪》归为一类,后者凶手的无逻辑杀人和本片男主角的封闭情感都是无法解决、常人较难理解的。

 5 ) 张志扬:E弦上的咏叹调——辨析《一颗冬天的心》中的两个音质

E弦上的咏叹调——辨析《一颗冬天的心》中的两个音质
张志扬



咖啡厅。

麦辛和斯蒂凡在喝咖啡。

麦辛和斯蒂凡是音乐专业的同学,现在又是合伙人,他们经营了一家专门制作和修理小提琴的作坊。麦辛负责整个经营业务,斯蒂凡只管制作与修理。

麦辛看上去就是场面上的人,英俊、潇洒,长于周旋,而斯蒂凡寡言少语,眼色沉着而冷僻。

麦辛告诉斯蒂凡,他要结婚了,得租一间房搬出去,女友叫卡蜜,拉小提琴,正在准备一首三重奏新曲的灌制,如果成功,便赢得了欧美巡回演出的机会。

她进来了,一个中年妇女陪着,在不远的一张桌子旁坐下。我不能描述她,因为我不知道用谁的眼睛描述,麦辛、斯蒂凡,还是我?不,我窘迫。

我实在无法分辨,我看见的是角色,还是演员?心中更有模糊的惆怅,是角色真实,还是演员真实,或者说,角色像演员一样的真实吗,还是演员能像角色一样真实。它们愈是结合得像一个人,愈是表明她们分离着,永远不可结合地分离着。这种遗憾深深地伤害着我的感觉,以致我的感觉被伤害得钻心地敏锐。

麦辛很快起身离开斯蒂凡,向卡蜜走去,亲热地吻着卡蜜的脸。卡蜜站起来,朝这边看了一眼,同麦辛走出了咖啡厅。

斯蒂凡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左手低垂,右手挨着咖啡碟,眼光落在咖啡杯的口沿上。

斯蒂凡与麦辛的老师退休了,住在乡间小屋里。他请一些朋友到乡间来聚餐。卡蜜也在其中。大家边吃边谈。一位说,我反对精英主义,但也不能容忍盲从者随声附和。卡蜜说:“音乐不拒绝任何人,它有时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斯蒂凡好象也说了点什么,带着怀疑的倾向。很抱歉,我没听清。

他的老师坚持认为没有人能把感情说得清楚。在离开的时候,卡蜜对麦辛说,她不喜欢斯蒂凡这人阴冷的态度。

但是卡蜜的琴出了毛病,E弦有点暗。麦辛带卡蜜到斯蒂凡的工作室里来,请他调校一下。斯蒂凡说明天给他,并到练习室去听。

卡蜜同钢琴、大提琴一起反复地拉一段乐曲,是节奏上不来,还是情绪上不来,很阻塞。斯蒂凡要求把琴带回去再调治一下。

果然,情况不同了,那种激动情绪的音准出现了,卡蜜兴奋地拉着琴,眼睛有时向旁听席看去,斯蒂凡不在。斯蒂凡终于在了。小提琴正拉在华彩部分,它像掩饰着又像显露着激情的来源。即使再好的小提琴家,也不是总能找到他想要的音准,只有这种音准的出现,才能把许多陌生的、不知道的、不能表达的感觉带到仿佛是刚刚发生的感觉中来,於是演奏成了邂逅,成了相遇,成了你产生我、我产生你的新知。


卡蜜到作坊里来邀麦辛,麦辛在打电话,正在和人洽谈一把提琴的转让业务。他要卡蜜等5分钟。卡蜜走到斯蒂凡的工作间,静静地看着斯蒂凡在指导他的学生制作一把小提琴。学生走了。斯蒂凡看见卡蜜,卡蜜说她在等麦辛。斯蒂凡请她进来,倒了一杯水给她〈倒了吗?〉,她坐下,随便谈起她刚刚发生的一点不愉快,她同她的保护人争吵了,因为她回答一句问话时的漫不经心。保护人是妈妈送她到巴黎时拜托的,人很好,就是心眼太死。斯蒂凡听着,他可能说了一两句什么,我老没听清他的话。卡蜜有点歉意,为她说了这些没意思的话。斯蒂凡说,“不,我很高兴。”〈说了吗?他说了高兴?我又拿不准。〉

麦辛进来,说他要去罗马两天,请斯蒂凡在卡蜜录制时代他去听听。斯蒂凡表示他可以去罗马。麦辛说,不,他去很重要。

录制时,斯蒂凡去晚了,他的女友要他见一个求婚者。

卡蜜演奏着,很专注的样子,但也常常抬起眼睛看门,斯蒂凡有些迟疑地在过道上听着,向门走去,华彩部出现了,卡蜜已经明白,是谁把她带入感觉不可感觉的那个音。它像一把刀的锋刃,只有越过它,才敞开了一扇幽暗的门,原来意想不到的音的世界竟是如此开阔和明亮。生命就是这般突然面目一新。眼睛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原来没看见的,现在看得惊心动魄,两个多么不同的世界。

卡蜜对保护人说,她不去参加为庆祝她的成功而举行的晚宴,她有更重要的事。她走了,坐着斯蒂凡的车。她要同斯蒂凡到她的住处完成爱的使命。她以为,刚才她拉着提琴就是拉着斯蒂凡的心,一切不可说的感觉不都在弓底下倾诉出来了吗!

斯蒂凡在卡蜜的门口,停下车,告诉卡蜜:

“我不相信你。”

“我不是你感觉到的那种人。”

“我没有你感觉到的那种人的感觉。”

卡蜜惊吓得面无人色,飞快地下车跑去。

斯蒂凡走了。

我也惊呆了。啊,一切都要重新感觉。

卡蜜已经两天不出房门,麦辛回来也无济于事。

卡蜜在镜子前看着自己,重新盘起发髻,在嘴唇上涂了红膏。开门。不望麦辛,径直向外走去。她知道斯蒂凡在哪儿,在那个咖啡厅里。旁边还坐着他的女友。

卡蜜无礼地坐下来,赶走女友,直言不讳地要求斯蒂凡同她上床做爱,还用手去抓他的下身。直到这个动作完成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羞耻,她垂着头,发髻散乱。她冷静了,理了理头发站起来,什么事儿没有地走了。

麦辛一直站在门口,现在他走到斯蒂凡面前,朝他脸上狠狠打了一拳。

斯蒂凡再也不能同麦辛共事了,他单独开了一间小作坊。卡蜜的保护人还常常给他带来一些顾客。

生活又回到常轨,卡蜜巡回演出去了。在卡蜜离开巴黎时,斯蒂凡去看过卡蜜一次,承认自己内心有死的东西,正是它造成了生命机遇时的一再迟移。卡蜜几乎什么也没说。麦辛有一次来到斯蒂凡的作坊,表示了和解。

他们的老师常用酒浇愁,排遣孤独感,日常的琐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妻子的絮絮叨叨更加不能容忍。他醉了,倒下,中了风。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疼痛使他不能把这每时每刻的酷刑坚持下去,他要妻子给他注射一针,让他死去。这种要求事实上到了不能拒绝的程度,但妻子无法执行。老师知道,只有斯蒂凡能够执行,要妻子把他叫来。

麦辛也来了,陪着师母,斯蒂凡进屋,握着老师的手。老师睁开眼,安详的眼神充满信赖。斯蒂凡拿起针,抽液,试射,回到床前,将针插向老师的手腕,……

斯蒂凡推开窗,拂晓的薄霭笼罩着树林,麦辛正扶着师母向林中走去。

还是那个咖啡厅,那个座位,麦辛和斯蒂凡像影片开头那样坐着。卡蜜进来了,麦辛起身,他去取车,要卡蜜等会儿。

卡蜜坐下来,问起老师的死,斯蒂凡说:“他是我唯一可以爱的人。”

喇叭在玻璃窗外响着,卡蜜走出,麦辛开门,卡蜜坐进去,麦辛绕过车头,回到驾驶位,发动,车缓缓启动了,就在车快驶出画面时,卡蜜突然回眸……

斯蒂凡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左手低垂,右手将咖啡碟拖到近前,手指扣着杯耳,眼光返回到晶莹的杯沿上。

故事完。[①]





1993年11月30日,寄住海南一个月了。白天办事,赶论文,《启蒙思想中死去与活着的》,晚上看录相,成为比正经还正经的正经事。特别是我们三个人都喜欢。

凡是标明奥斯卡奖或提名的录相,都是要看的,但真正被记忆接纳为记忆的,并不多,《今生情未了》是其中之一。

看完已是十二点,三人什么话没说,睡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看了一遍。

今年6月30日,整7个月后,我在香港看到了一张影片广告,有《今生情未了》。

法文片名:《一颗冬天的心》。

女演员:艾玛纽·贝阿。

男演员:达尼艾尔·奥德伊。

影片说明写着“人生难测,一个爱时,一个不觉;一个觉时,一个不爱了”。这个“说明”真绝,绝到人无话可说。只有感叹世俗的脾胃囫囵吞枣的健康。

可惜,我有一大堆生硬感觉,就是找不到疏通它们的理解和表达,才挺在那儿成为肠结。

经验使我相信,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时域,你是不能强求的,只有它的时域到了,一个偶然的亮光,自会把它带到澄明。

就故事而言,这部影片太老,早50年或晚50年,只要有男女演员,合适到这样的程度,他们的形体、气味、声音、动作、表情有足够的自主言说的品位,他们就能重演这部影片,在记忆的墙壁上又涂上一层自我命名的色彩。

历史,本来就有一些永恒的话题重复而不老,因为有人生——有的人,生来就那样熟悉地陌生着,像语言、语调,从古说到今。

批量生产的小提琴不用说了,有些小提琴是有家族的,有名称的。尽管凭着它的名声,可能会使演奏它的小提琴家成为小提琴家,但如果不想近亲繁殖而蜕化,它应该耐心地寻找、等待,并相信,只有真正的小提琴家才能让小提琴成为小提琴。

海菲兹所以叫海菲兹,他不是一般地能把斯特拉第瓦利琴的圣母般的柔和像拉菲尔一样淋漓尽致地拉出来,他是用自己激情的力量把圣母的柔和拉到如阳光辉煌的沐浴之中。

话题和演员也一样。在“一颗冬天的心”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中,我看见的是两个演员,他们用活泼于现实中的肉感的激情使永恒的话题永恒于感觉的生动中。

我的感觉远没有香港那张“影片广告”的直白。

为了真实,我先将11月30日、12月1日两天的笔记,摘录如下:


11月30日

“像梦幻一类的视觉。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完全不同的人那儿,把不可感觉的东西感觉出来。”

“人,是不应该把什么都放在感觉中就像放在口中咀嚼品尝一样,人应该懂得保留某种东西的不可感觉性,即使这种保留也是一种感觉,但它是神秘的、禁忌的、隐忍着高峰体验的精神性感觉,并意识到它的不可亵渎!”

“要分辨得出某种感觉的上品、神品,是不容许感觉的,它使你不由得保持感激与敬畏,只在聆听与静观中。”

“这是一种很高的自由,不被欲望驱使的精神性的精微的自由。”

“斯蒂凡太像我了,他说他心中有死的东西,所以他执行死的自决,让一位被琐碎的生活窒息得厌倦的老人安乐死去。”

“他对音乐的声音太挑剔,永远有对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声音的敏感。但那个声音其实是趋向死寂的。我逃避这种注视中的聆听很久了,为了深藏着对它的默许。”

“卡蜜

卡门。”[②]


12月1日

“以为人可以想什么就做到什么,想把不可感觉的变成可感觉的,还作为后现代的任务,这是同理性万能一样的僭越与狂妄。

非理性的狂妄。”

“卡蜜需要什么?

风暴过后是没有激情的平静的理性,还是深藏的爱的思恋?”

“追求音准,斯蒂凡的专注能使音准达到卡蜜想达到的高度。一个成为另一个的感觉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但生活不就是音乐。卡蜜要音乐也要生活,她的感情不知道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有死的界限。”

“没有斯蒂凡心灵死的执守,他能找到没有表达出的声音吗?没有卡蜜感性热情地占有,她能表达不可表达的声音吗?

他们的结合在分离中。”

字迹潦草,我几乎不认得我了,但潦草的字迹所能记载的感觉,今天我照样能感觉到,甚至更多。

有了这两部分记忆的苏醒,下面,我能把她说到什么程度呢?




文字的描述和感觉的记忆有某种相符。

先说明一下。

如果作一个试验,闭上眼睛,看记忆的屏幕上能显示出怎样的图像,是否连贯成情节?

不行,有图像,很零乱。图像闪现如光斑,亮一下就熄灭了。再亮出的图像毫无关系,像黑夜中此起彼伏的萤火虫。

所以,不能指望记忆的屏幕像电视屏幕可以重放一次《一颗冬天的心》。

这是傍晚,我在凉台上做的试验。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我坐在书桌前,摊开稿纸,一路写了下来。如果记忆的图像是光斑,那么文字一面描述它,一面启示着晦暗不明的阴影。“描述”已是置换了,图像变成文字,文字却在“启示”。它好像在探寻记忆的线索,但幽暗的部分幽暗着,其实是文字沿着文字自身的网络,自己构成自己的意象,补充着或替代了遗失的图像,所以“启示”,不如说是生造。

“描述”:图像换成文字——象征。

“启示”:文字换成意象——隐喻。

这样的文本化(语言化),归根结底,是要把有形的生活储存为无形的意义。像饮食消化,充实人的气质、想象与魄力,为了再创造生活。

回到文本。

我说当时的笔记和今天的文字有某种相符,是指我接受时的强化倾向,即整个情调的音乐性。

两个人像两个音符,一个音符是被表现音,一个音符是表现音。前者以难表现甚至不可表现为音准,它提高表现的音素、音质和音色。它的音准恰恰是非音准的。后者力图再现到感觉的音域中来,没有它,就没有可听的音乐和可接触的生活了。

哲学史上有一个刁钻的比喻。据说肉是氮碳氢,但我们吃的是肉,不是氮碳氢。以为这个比喻可以用来嘲笑粗鲁的本质主义而让精致的本质主义笑到最后,实在是黑格尔一厢情愿的聪明。那个肉叫做肉的多出的现象部分有一种谁也包容不了的例外性。它打破了本质主义的界限,使表达与被表达者都成为不可表达的。你说得清卡蜜身上多出的部分有多么迷人吗?女人是本质主义的天敌。

感觉是这样强烈,在短暂的空隙中,我几乎只记下了它。我发觉,它对我成为一个意象的“结”。以前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柯尔维尔的《火车与马》、《凉台上的男人和女人》等作品的解读中,都绕不过它。

不仅如此。

如今我还陷入无路的断绝。人的感觉有时会尖锐到感觉那不可感觉的东西。但是,它是否直接对应着表达和表达不可表达的表达,言说和言说不可言说的言说?

后现代主义要求这种表达的合法性。

而我怀疑,要在敬畏中隐忍僭越的渴望,这是不是想在个体性的开放的自律中保留一点禁欲主义?

斯蒂凡为什么对一个神秘的音域开放了又关闭?

卡蜜恢复的平静是否接受了这一绝命的暗示?

不管多么敏锐的表达,永远会在开放中遭遇关闭的不可表达的音域,这种僭越欲望受挫的隐忍才使肉感的音质与音色饱含精神性的张力,成为音的诱惑!

我说过,音乐还不是生活。

再换一个世俗化的角度。

我有点奇怪,麦辛似乎是消逝着的,他像一个道具被摆进摆出。

是这样吗?

如果卡蜜是“我”,“你”是谁?“它”是谁?“你”是麦辛,还是斯蒂凡?

在音乐里,斯蒂凡是“你”。

在生活里,麦辛是“你”,而斯蒂凡是“它”。

但是,卡蜜可以这样为所欲为地自我中心吗?

她以为她可以像上帝一样命名、指代。

“你就是你。”

“不,它是你。”

所有的名称与代词,都可以在我的欲望中招之即来。

“你”位,空置着,麦辛,斯蒂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欲望和需要。

卡蜜以为她能表达一切,就能占有一切。她像孩子般的任性,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都能够拿到牙齿中撕咬。她咀嚼了麦辛,又想把斯蒂凡拿来咀嚼一番。

这样可以置换的理由据说是,“我”的“你”格,在升华,在游移,它游移到能指代我的丰富性的填充物上。

时代的变迁,甚至现代性的转换,证明了“我”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别忘了,“限度”,有一把刀的锋刃,你是跨越不过的。

后现代性,要学着这样说。

卡蜜的聪敏,不在于她能表达不可表达者,而在于她信守了不可表达的表达。

——一颗冬天的心。

斯蒂凡为什么说:

“我不相信你。”

“我不是你感觉到的那种人。”

“我没有你感觉到的那种人的感觉。”

感觉,有的古典哲学家,人类学家,把感觉叫做人的“本质力量”,或自然的“热情本质”,或“忍受着的苦恼本质”。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生存结构的元素成分从最原始的动物性的感觉或官能性感觉到认识论感觉、审美性感觉、伦理学感觉、宗教性的超验感觉等精神性感觉,它们是不可替代、不可还原的;

二是指功能性的,即感觉总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它既是感觉的主体同时又是感觉的客体,确切地说,二者是不可分的,分离或分割意味着感觉的病态或死亡。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除了说它是本质力量外,还加了一些准价值性的限定词,如追求着的、忍受着的、苦恼着的热情本质等等。

理性原本是实现它的工具,或者是感觉品位的上乘定性,再加上社会性的强化,理性似乎成为感觉的灵魂或主宰,实际上,它恰恰是感觉陷入病态甚至死亡的标志。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麦辛和斯蒂凡是不同类型的人。从麦辛到斯蒂凡,卡蜜的感觉肯定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有的感觉是会消失的,例如,原来许诺给麦辛的。

如此变换着的感觉,怎能叫人相信,现在许诺给我的,不会再变?

或者说,什么是感觉比较好的,现在碰到了感觉最好的,什么是感觉的极限阈?感觉感觉到最好的,一点不排斥,感觉还会需要次好的,甚至不好的。问题就在于,感觉,有精神性的感觉,也有官能性的或肉欲性的感觉,有认识论的感觉、审美性的感觉,也有伦理学的感觉,感觉的层次太多了,以至我们不能指望,感觉会终止在一种感觉中,即使它是最好的。

感觉有时完全不进入价值判断,当卡蜜从麦辛转到斯蒂凡,完全可以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斯蒂凡说“我不相信你”,也丝毫不带道德评价在里面。

卡蜜的行为,有“归宿”的意义,作为一种可能;也有“任性”的意义,作为另一种可能;还有“选择”的意义,作为一种中间状态。斯蒂凡在卡蜜身上找不到判断的根据。

其实,问题不在卡蜜,而在斯蒂凡,他说他心中有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既在直接的意义上,也在间接的意义上。

直接的意义,是指死亡、寂静,一把可以演奏最美妙的音乐、但自身只守护沉默的小提琴。

间接的意义,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身位总在不可感觉的不可言说的领域,由此去看感觉的炫耀,它常常会发现,许多感觉是无根的。然而生活的世俗性,恰恰就需要这许许多多的无根的感觉的缓冲,像温床一样,它储存、保养、钝化、造成遗忘,才能聚集突然爆发的惊讶,让世界充满新鲜感。

斯蒂凡因恐怖无根的感觉而对任何感觉的重复充满警惕。

我们能谴责这些负有特殊的守护使命的人为守护神灵放弃世俗的快乐吗?

或许,在斯蒂凡和卡蜜之间,特别是在斯蒂凡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在说:

“啊,最好的,像梦一样,升起来了,别惊醒它,别弄脏它,小心,千万小心!”

我简直不能想象,事情会是这样:斯蒂凡把车开到门口,卡蜜看他一眼,下车,向门走去,站在门口,背影,回头,一段华彩中短暂的休歇是可以抗拒的吗?斯蒂凡跟上,最后两人在房间狂吻,最流行的床上动作。

一览无余,结果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留下。

最好的是最不能实现的但又必须隐含在实现的魅力中。

聪明的导演,知道怎样利用卡蜜的回眸,不是在上床之前,像男女中惯用的伎俩,而是在分离之后的平常如故的霎那间,特别令人震惊的,卡蜜的回眸,竟是一个习惯性的、无意识动作。它和斯蒂凡的一个茫然姿态正好切成蒙太奇:

这两个演员!

我一直忍着,不去说卡蜜的扮演者。

还是忍着吧。


1994年





[附录]

过去都快十五年了。

当年同到海南来的家琪02年去了上海。

还有萌萌,2006年8月12日离开了人世。

我一人仍然留在“海甸”这个岛中的小岛上。

前几天,忽然想起《一颗冬天的心》,又翻出来看了一遍。究竟看了几遍,不记得了。每次看,我都想重新更正文章中记述不准确的地方,由于某些不准确,甚至应该改变分析的段落。这都不过是看时紧接着的闪念。其实我根本不会改动的。甚至我想,不是我记错了,人物本来应该是像我这样说的。

奇怪的是,每次看,几乎都要重复同样的心理过程。真好笑。

这次请我的学生芳宁把《E弦上的咏叹调》打印成电子版。发给我时,她附了一则短信,提了几个问题,连同我的回答一并附后。

现在是2007年7月4日,上午11:31。

[附信]

老师:

记得看《一颗冬天的心》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斯蒂凡说“我不相信你”,我在心里说:“我也不相信你,卡蜜”。但几乎马上就意识到,这个“不相信”是混杂着一点道德禁忌的怯懦,既畏于道德的眼光、又惊悸于热情的倏来倏去,下意识地躲避被热情占有又狠狠抽空的钝重的疼痛。这和您说的,当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事情。如果仅在这个层面上,斯蒂凡的迟疑,把卡蜜置于什么样的境地中呢?重新回到麦辛,敏锐的感觉如何去调治最好的与次好的、精神性的与肉体性的差别?“卡蜜的聪敏,不在于她能表达不可表达者,而在于她信守了不可表达的表达”,真的吗?

而在您说的层面,斯蒂凡又为什么要把感觉从中断绝,分成精神性与肉体性的两段?为什么要格外隐忍着肉体性的部分以持守精神性的部分?或者可以这样问:感觉带有肉体性实现的部分就已经是走到了感觉的尽头了吗?只有把这部分切掉才可能涉足不可感觉不可言说的领域吗?“因恐怖无根的感觉”对任何在面前迸发的感觉都警惕、拒绝,放弃“世俗的快乐”、即使是单纯得美得刺目的热情,这些都是“守护神灵”的绝对必要条件吗?

老师,这些问题不是在这里作为一种解读才问出来,而是我一直以来都想不明白的,在对《月亮与六便士》的解读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绕过去了。

我的问题在下面附文中以加粗楷体字标出。

芳宁

2007/7/2

[附文]


“……华彩部出现了,卡蜜已经明白,是谁把她带入感觉不可感觉的那个音。它像一把刀的锋刃,只有越过它,才敞开了一扇幽暗的门,原来意想不到的音的世界竟是如此开阔和明亮。生命就是这般突然面目一新。眼睛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原来没看见的,现在看得惊心动魄,两个多么不同的世界。”


“人,是不应该把什么都放在感觉中就像放在口中咀嚼品尝一样,人应该懂得保留某种东西的不可感觉性,即使这种保留也是一种感觉,但它是神秘的 、禁忌的、隐忍着高峰体验的精神性感觉,并意识到它的不可亵渎!”

“要分辨得出某种感觉的上品、神品,是不容许感觉的,它使你不由得保持感激与敬畏,只在聆听与静观中。”

“这是一种很高的自由,不被欲望驱使的精神性的精微的自由。”

“以为人可以想什么就做到什么,想把不可感觉的变成可感觉的,还作为后现代的任务,这是同理性万能一样的僭越与狂妄。非理性的狂妄。”

“卡蜜需要什么?

风暴过后是没有激情的平静的理性,还是深藏的爱的思恋?”

“追求音准,斯蒂凡的专注能使音准达到卡蜜想达到的高度。一个成为另一个的感觉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但生活不就是音乐。卡蜜要音乐也要生活,她的感情不知道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有死的界限。”

“没有斯蒂凡心灵死的执守,他能找到没有表达出的声音吗?没有卡蜜感性热情地占有,她能表达不可表达的声音吗?

他们的结合在分离中。”


“这样的文本化(语言化),归根结底,是要把有形的生活储存为无形的意义。像饮食消化,充实人的气质、想象与魄力,为了再创造生活。”

“两个人像两个音符,一个音符是被表现音,一个音符是表现音。前者以难表现甚至不可表现为音准,它提高表现的音素、音质和音色。它的音准恰恰是非音准的。后者力图再现到感觉的音域中来,没有它,就没有可听的音乐和可接触的生活了。”

“那个肉叫做肉的多出的现象部分有一种谁也包容不了的例外性。它打破了本质主义的界限,使表达与被表达者都成为不可表达的。你说得清卡蜜身上多出的部分有多么迷人吗?女人是本质主义的天敌。”

“如今我还陷入无路的断绝。人的感觉有时会尖锐到感觉那不可感觉的东西。但是,它是否直接对应着表达和表达不可表达的表达,言说和言说不可言说的言说?”

“后现代主义要求这种表达的合法性。

而我怀疑,要在敬畏中隐忍僭越的渴望,这是不是想在个体性的开放的自律中保留一点禁欲主义?

斯蒂凡为什么对一个神秘的音域开放了又关闭?

卡蜜恢复的平静是否接受了这一绝命的暗示?

不管多么敏锐的表达,永远会在开放中遭遇关闭的不可表达的音域,这种僭越欲望受挫的隐忍才使肉感的音质与音色饱含精神性的张力,成为音的诱惑!”

““你”位,空置着,麦辛,斯蒂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欲望和需要。

卡蜜以为她能表达一切,就能占有一切。她像孩子般的任性,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都能够拿到牙齿中撕咬。她咀嚼了麦辛,又想把斯蒂凡拿来咀嚼一番。

这样可以置换的理由据说是,“我”的“你”格,在升华,在游移,它游移到能指代我的丰富性的填充物上。

时代的变迁,甚至现代性的转换,证明了“我”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别忘了,“限度”,有一把刀的锋刃,你是跨越不过的。

后现代性,要学着这样说。

卡蜜的聪敏,不在于她能表达不可表达者,而在于她信守了不可表达的表达。”

“理性原本是实现它的工具,或者是感觉品位的上乘定性,再加上社会性的强化,理性似乎成为感觉的灵魂或主宰,实际上,它恰恰是感觉陷入病态甚至死亡的标志。”

“从麦辛到斯蒂凡,卡蜜的感觉肯定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有的感觉是会消失的,例如,原来许诺给麦辛的。

如此变换着的感觉,怎能叫人相信,现在许诺给我的,不会再变?

或者说,什么是感觉比较好的,现在碰到了感觉最好的,什么是感觉的极限阈?感觉感觉到最好的,一点不排斥,感觉还会需要次好的,甚至不好的。问题就在于,感觉,有精神性的感觉,也有官能性的或肉欲性的感觉,有认识论的感觉、审美性的感觉,也有伦理学的感觉,感觉的层次太多了,以至我们不能指望,感觉会终止在一种感觉中,即使它是最好的。”

“卡蜜的行为,有“归宿”的意义,作为一种可能;也有“任性”的意义,作为另一种可能;还有“选择”的意义,作为一种中间状态。斯蒂凡在卡蜜身上找不到判断的根据。

其实,问题不在卡蜜,而在斯蒂凡,他说他心中有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既在直接的意义上,也在间接的意义上。

直接的意义,是指死亡、寂静,一把可以演奏最美妙的音乐、但自身只守护沉默的小提琴。

间接的意义,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身位总在不可感觉的不可言说的领域,由此去看感觉的炫耀,它常常会发现,许多感觉是无根的。然而生活的世俗性,,恰恰就需要这许许多多的无根的感觉的缓冲,像温床一样,它储存、保养、钝化、造成遗忘,才能聚集突然爆发的惊讶,让世界充满新鲜感。

斯蒂凡因恐怖无根的感觉而对任何感觉的重复充满警惕。

我们能谴责这些负有特殊的守护使命的人为守护神灵放弃世俗的快乐吗?”

或许,在斯蒂凡和卡蜜之间,特别是在斯蒂凡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在说:

“啊,最好的,像梦一样,升起来了,别惊醒它,别弄脏它,小心,千万小心!”

“特别令人震惊的,卡蜜的回眸,竟是一个习惯性的、无意识动作。它和斯蒂凡的一个茫然姿态正好切成蒙太奇……”


[回复]

芳宁:

文中说的“两个音质的关系”,明显带着“古典韵味”,对现代人几乎越来越遥远了。如果它能保留在现代人的气质中,那会成为“稀有元素”,甚至成为某种精神鉴别的指示剂。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说的也是分离,但不是“隐忍的”分离,高更式的现代派虽然知道这种分离,他却是什么都要“满足”的利己主义者或个人主义者。他几乎预言着现代派与现代人的“德性”。我说的,还是一类非平庸之辈的“高明的”现代派德性。

《一颗冬天的心》里边当然是一种苦涩感。而它恰恰是现代人视为“禁忌”必欲破之而后快的。

萌萌太知道这种区分了,她几乎一眼都能看出那些走过台面的“佼佼者”。因为她就是新古典生活的苦涩本身。这就是我要你进入的“萌萌精神性情感或情感性精神”的一个较贴切的入口。

你的问题整个在问:


为什么要把感觉从中断绝,分成精神性与肉体性的两段?为什么要格外隐忍着肉体性的部分以持守精神性的部分?或者可以这样问:感觉带有肉体性实现的部分就已经是走到了感觉的尽头了吗?只有把这部分切掉才可能涉足不可感觉不可言说的领域吗?“因恐怖无根的感觉”对任何在面前迸发的感觉都警惕、拒绝,放弃“世俗的快乐”、即使是单纯得美得刺目的热情,这些都是“守护神灵”的绝对必要条件吗?

换句话说,为什么要用“隐忍”而守住“苦涩”的,才是最好的?为了明晰,你用了非常干脆的词:“切掉”、“拒绝”、“放弃”。

下面是要注意的思维方式:

1、对《一颗冬天的心》进行感觉分析,仅仅是对《一颗冬天的心》而言,并不能把某些东西抽取出来作为“尺度”推而广之。

2、这又不是说,不把一个东西定为尺度,什么东西都没有高下之分。不要用一个尺度去裁剪,并不等于不能在参照中进行比较。这是两回事。

比如,《一颗冬天的心》中的“隐忍”的意义。我已经把它抽取出来了,确实带有某种一般的性质,但不是尺度。如果再贴近电影,斯蒂凡对卡蜜“浮上意识的”——“不信任感”,显然还受着麦辛的牵扯,既有嫉妒而生的报复,又有轻视而生的嫌弃,当然这些都是表征性的。我把它们都搁置了起来,为了突出主要者。除了我在文章中分析的,的确还有距离中的观察,但是卡蜜或许领会得太深,或许也害怕斯蒂凡的冷漠,她把理解了的爱埋进了心里让它成为音乐触发的底蕴。现在可以说对欲望的两种态度:“隐忍”与“满足”。

欲望的满足是欲望在满足中的固置。在现代社会,这种被市场经济打开的“潘多拉”,几乎主要的是造成——“解放欲望”即是“非升华性压抑”——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太凯尔集团其实早就分析了这种“现代压抑形式”。奇怪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了的眼光后来竟然忘得一干二净。

与此相比,“隐忍”的意义才会显示出来。在《一颗冬天的心》中,斯蒂凡是隐忍着的拒绝,还有另一种隐忍方式。可以设想另一种情形(注意,这种情形不适合本片规定情景),一对男女或许有了性爱,因而更强烈地体会到欲望的指引,但他们或许意识到更高者的要求而终于“隐忍”下来了。所以,不在于对“什么”隐忍,而在于“隐忍”成为“他者”的界限,由此而显现出“他者”。否则,“隐忍”仅仅对“什么”(如性欲)的限制,那可能落入真正的“禁忌”了,如果不单纯是“禁欲”的话。这已是另一类问题。

你当然会从中感受到,最好的或最美的,不是欲望自身的满足,而是那个他者在隐忍中的显现。我再补充一句,我的整个论述其实是模态的,或者说,或然的,只对某些人有效。

你或许再回头去看——“人是无意指的指号”。

志扬

2007年7月2日晚


来源:张志扬散文集《幽僻处可有人行?》之《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



[①]我不敢写“本事”,我知道我复述的遗漏、差错和填补,还有复述中阻止不住的介入。

[②]我想到的是梅里美的小说、比才的歌剧、还有西班牙的电影、“卡门”,对我已成为一个精灵的名称。

 6 ) 寂寞的终极境界

昨夜看片看到两点,昏昏沉沉。走路上班,冬之心的片段却在木然中,一遍遍的闪烁和回放。

他平静的脸。她美丽的眼睛。

她说,我要你,我不是惯于投怀送抱的人,可我要让你知道。

他说,我不爱你。

两个寂寞的人。

他40年的岁月中,没有双亲,没有爱人,甚至没有朋友,他不认为有。

他与小提琴做伴,雕琢它们,修护它们,创造它们。在长久单调的手工生涯中,他似乎已没有了悲喜,从始至终,他始终是温和的,平静的,谨慎的。

她美貌绝伦,从小跟随经纪人在高手如云的古典乐界打拼,凭天赋赢得一席之地。

她亦与小提琴做伴,小提琴是她的手,她的口,她的心。

优雅光鲜的外表下,是再也无法掩饰的疲倦和孤单。

她身不由己的转向他,倾诉,投靠,表白。

或许,她认为还有一线希望,或许这次,爱可以拯救寂寞。

但他不认为。

那夜在小酒馆,她已近乎疯狂,她不顾一切的把灵魂剥开,坦露在他面前。

可是他不要。

他爱她。这是毫无疑问的。他甚至说音乐也只是梦想,那么爱情呢,更是遥不可及的幻觉。

当我们倾诉、写作、哭泣、唱歌,恋爱,无疑都是在为寂寞找一个出口。

而他的寂寞如此深重。深重到连出口也一并不要。

他长久居住在他自己搭建的,坚固而幽暗的寂寞之国。

他对寂寞如此熟悉,这寂寞就是他的安身之所,甚至,就是他本身。

所以,爱请又有什么用呢?

除了死,还有什么能拯救寂寞呢?也许死也不能。

影片结尾,她最后一次抬起泪眼,隔着橱窗望向他

她演奏的那首拉威尔哀伤的三重奏再次响起

他依然端坐在那里,似乎已经坐了一生,永恒的沉默

他的脸淹没在黑暗中...

凌晨两点,面对着黑暗的房间和显示屏

我的眼泪终于可以痛快的流下来...

 短评

斯蒂芬的爱深邃无形如水,一触碰就从指缝漏下;卡米尔的爱真挚热烈似火,一经确定不惜燃尽一切。两人碰在一起,难免不是悲剧。或者也跟时机有关,更年轻一点,他还能相信;更老一点,他压根不会去招惹。不管怎样用头脑恋爱的人都很苦逼,爱情本来就是一种错觉,闭上双眼坠入情网就好。有什么关系。

6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看懂,我以为史戴芬爱的是马克西姆。虽然他一直说自己和他不是朋友,只是工作关系。结合种种线索我觉得是这样。首先当马克西姆要与卡米尔开始新生活时,马克西姆特意慎重地跟史戴芬做了交待,史戴芬听到消息后的反应不是恭喜而是有些惊讶;之后卡米尔却莫名地被冷漠的史戴芬吸引,史戴芬一度表现出了仿佛也爱她的样子,但卡米尔向自己表白后,他却说自己不爱她,他甚至说只是为了报复马克西姆。电影最后一幕三人又重新相聚,卡米尔问史戴芬:你喜欢他(指的是马克西姆)?史戴芬回答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他是我唯一喜欢的人。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理解他之前对卡米尔的行为了。虽然卡米尔非常有魅力,但他喜欢的是他,而不是她。但也有点点疑问,是因为史戴芬情感状态呈现出来的异常冷静甚至冷漠。

9分钟前
  • 萱草
  • 推荐

剧本总是那样,命运之外,角色使然而已。她是个小提琴演奏者,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热情和音乐交错在一起,完全的释放出来。而他只是个调琴师,和音乐之间的是沉默的交道,他对她对音乐的爱都是无言的,爱的隐忍和不善表达。 “在我心里有种无生命的东西

10分钟前
  • 安妮忘记了
  • 推荐

贝阿仿佛有个遥不可及的天上的恋人,她的心早就为此燃成灰烬了;所以面对人间的一切爱恨,她既幽怨又心不在焉。我想这是由她惊人的美貌和谦卑的脖子弧度混合而成的效果。此片人设非常适合她所展现的这种特质。

13分钟前
  • 雾港
  • 推荐

1.艾曼纽·贝阿太美了,想起波德莱尔的话:有些女人你想占有,有些女人你却只想在她目光的注视下死去。2.有时你得承认,爱情,作为一种精细的情感,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去拥有的。via X

14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郎心似铁,因为郎爱的是个男人~

18分钟前
  • NA
  • 推荐

艾曼纽化好妆来见奥图。“我想要你,我没有投怀送抱的习惯,但我要告诉你。”“我的确想引诱你,但我不爱你。”“是游戏你就跟我玩到底,和我上床。”在餐厅众目睽睽之下被拒,颜面自尊无存。

22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你长久以来营造的自我世界封闭,我无所谓。你不能这样下去,你要接受内心松缓的感觉——冬之心。

27分钟前
  • Aubrey
  • 推荐

斯蒂芬爱卡米尔,为什么却不与她在一起?许多人看了这部影片之后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斯蒂芬在影片中所说的"我身上有一种毫无生气的东西".他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完美主义者,他热爱音乐,并且上了音乐学院,但是因为他不喜欢自己发出的声音就休学了,转而当了一名制造和修理小提琴的手工艺人.他宁愿让别人用他制造或修理的小提琴演奏出更美丽的音乐.其实他内心里有一种怯懦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卑的东西:虽然卡米尔现在爱着他,但是他没有把握能永久拥有卡米尔的心,因为卡米尔太优秀了.他只能选择放弃.

28分钟前
  • 蓑笠翁
  • 推荐

修琴的,卖琴的,和弹琴的之间的故事。修琴的冷感,卖琴的冷静,弹琴的敏感,于是三人行,必有遗憾。贝阿真是美得让人战栗。

33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或者,在很早之前,他就明白了,对于爱情,人生还是个印象派比较好一些。

3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他们俩自始至终都用vous称呼彼此。

36分钟前
  • 一又
  • 还行

更喜欢《冬之心》这个名字,和《沉静如海》有着相似的基调,是美国电影几乎不会花心思去阐述的类型。讲人的品格,高贵,讲一种气质。看多了剧情激荡、复杂的片子,这类如清泉一般,细腻,抚过心底。拉威尔三重奏很好听~女主很美。

37分钟前
  • qwfwq
  • 推荐

她这样孤傲的女人,在同一个晚上两次向同一个男人明示爱意,他却只用刻意的侮辱来回避,那么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保全尊严。既然爱你不能言语。

40分钟前
  • 名残り
  • 推荐

如果一个艺术家说要爱你,跟你走,请你千万不要伤了她的心。剧情寡淡,但是我很愿意沉醉在艾曼妞贝阿天蓝色的纯净眼眸里。

45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凡是打动他的东西,都将是他用沉默深埋的东西。用乐匠的身份爱音乐,用拒绝的方式爱卡蜜儿。他想要的太多了,只有他自己的世界才能给。而现实世界只属于像马克西姆那样享受生活的人。

47分钟前
  • 麥爾斯
  • 力荐

技法工整干净,叙事未点到,即止,如隔岸再隔人群观火。层次丰富的凝视。人群的头顶所见火光是卡米尔,其他则是二手新闻。相比于故事主线,更想念身边海琳那样的朋友,好事程度刚好,是更不多得的友谊。贝阿的美不言而喻,布光这么柔全因有她。卡米尔的征服欲,斯蒂芬的眼神(咖啡馆第一幕,录音棚第一幕,新工坊第一幕)已经出卖他们各自,也都并非爱情。马克西姆优雅处事滴水不漏。可是,恋情?另一个病人罢了。和卡米尔打开心扉那场对话很好。爱是太主观的感受,说有就一定有吧,我真的信,但像这样专家级的暧昧,我无法在意其中是非、深浅。不如看看表演,都是过来人,每句话说完的嘴角弧度都控制得那么细腻。

51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有那么点Kierkegaard的味道

54分钟前
  • 点点
  • 推荐

“你没有感情吗?可你却喜欢音乐。”“当然,音乐,是梦的材料。”另,果然是有深度的音乐电影……

57分钟前
  • xun
  • 还行

这个故事相当于,一个读者,相较爱上另一个读者,他爱上作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就像你要世人博爱,但世人却爱上帝,因为那是一个世界体系的创造者,拥有某种神秘强大的创造力在吸引着你。

5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